文/何永炎 说起“诚”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便会联想到诚实、诚心、真诚、赤诚等词语,感觉它主要是一个伦理规范。其实,“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蕴含的思想远超出伦理的层面。 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做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一生求道的孔子,对此就有自己的看法。子张请教“行”,问如何才能使自己所到之处都能通达。孔子回答,人应当“言忠信,行笃敬”。在孔子看来,只要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严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顺畅通达。最著名的恐怕是《论语》中提到的这么一个故事了。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足食”;“足兵”;“足信”。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是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是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以孔子眼中,诚信比强大的军队甚至果腹的粮食更宝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无疑居于绝对核心位置。 季子像(资料图源自网络) 荀子有言: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在春秋时,与孔子齐名的南方第一圣人季札(时称“南季北孔”)就是这样的信士。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在文学、音乐、剑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他非常诚实,注重情义,所以人们都愿意和他交朋友。由于他的封邑在延陵(今常州),人们尊称他为“延陵季子”。他的父亲吴国国君寿梦曾想把王位传给他,他的几个哥哥也都很赞同。但季札拒不接受,坚持要把王位让给大哥诸樊。 诸樊也是一位忠厚之人,他觉得自己的德行与能力远在季札之下,便再三劝说季札主持国政,吴国的大臣与百姓也一致要求季札执政。这时,季札却消失了,原来他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信士。于是,他归隐于山水之间,成天在田野中躬耕劳作,不求闻达。这才让诸樊打消了念头。后来,他请季札出山当吴国的使者,季札这才允应。因为季札很讲诚信,他办外交处处顺畅通达。他出使鲁国,听到周乐气势磅礴,音调豪迈而寓意深远,仿佛听到了《大雅》之音,感受了周文王高超的道德,如苍天无不覆盖,使大地无不承载,周乐太伟大了。于是,他把周乐引入吴国。 季札出使郑国,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在与子产分别时说:“郑国的国君无德行,在位不会太久,将来你继位后一定要以礼治国,爱护百姓”。真乃是诤诤直言,惟天下第一信士。 季札作为一位使者,行事惟诚,在各国获得极佳口碑。当时楚国派大将子期进攻陈国,季札即去楚国传话给子期,明确表明吴国立场,并竭力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他后来又出使齐国、卫国、晋国、徐国。史载:“延陵季子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六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反则徐君已死,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这就是季札出使晋国往返徐国时发生的剑挂墓树不忘故的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世人诚信的美谈。现实人世有生死变故,死亡终止了人的言行活动,划开了生死两个世界,人们的形躯无法跨越生死的鸿沟,可是一句“其心许之”架起的诚信之桥却坚实如磐。如此一路滋荣开来并绳绳续续地前去,这就是诚行天下的无形力量。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的思想从“天人相通”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角度审视生命,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尤其对于古代的很多文化精英们,这种思想表现出强大的支撑作用,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指针。张载的那两句名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有着这种思想的影子,其中体现的人生追求的襟怀和气魄,至今听来,仍让人景仰和感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