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志勇 曾国藩读书非常用功,他在京为官时,制定了每日需要完成的十二条功课,其中读书就占五条,分别是: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读史明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 愈积愈难清。 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在以上五条中,曾国藩对自己每天的读书、练字、写作都做了要求,并通过制定功课表督促自己坚持做下去。 曾国藩读书非常用功和专心,在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总结出了一套读书方法。他在家信中从看、读、写、作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读书方法: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读书讲求方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看”指泛读,不要求做到熟练,主要是用来扩大知识面,比如看《史记》、《汉书》《近思录》之类的书。“读”指精读,要求弄懂和记熟,而且要求大声读出来以体会其中含义,比如读《论语》《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之类的书,还有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欧阳修、韩愈等人的散文,这类书非高声朗诵不能体会其中雄伟的气概。 他对“看”和“读”进行了区分,譬如富贵人家,看书是在外做贸易,能够获利三倍,读书则是在家慎守,生活节约、不轻易花费;又譬如兵家战争,看书是攻城略地、开疆拓土,读书则是构筑深沟坚垒,善于防守;他还用孔子得意弟子子夏的“日知所亡”“无忘所能”来进行比喻,看书如“日知所亡”,每日都反省自己有什么不足,进而改正扩充提升自己,读书如“无忘所能”,牢记自己的长处,并经常温习巩固,做更为透彻的理解。 “写”指写字,“作”指作文,曾国藩要求自己每天、每月都要做,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获得提升。写字和作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的事情,只有长期坚持下来,才会有收获。 今人讲读书要注重“听、说、读、写”,曾国藩那个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和现代理念是一致的,他还提到了学习必读书和非必读书、读书的精与博问题,可见他是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 除了读书四法之外,他还总结了“为学四事”,指出读书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并以之来勉励后辈子弟。 1。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 2。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 3。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 4。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以下分别解释其中真意。 第一,“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生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没读过的书,一种是非必读书。在曾国藩的时代,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要求看的书是必读书,其他的书虽然考试不考,但可以用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曾国藩认为,对于这类书要看得快,看得快才能看得多,并积累多。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看书都比较慢,经常为了弄懂一段文字耽误太多时间,他多次写信进行劝慰和指导,他说,每天至少要看二十页书,不必受“在精不在多之说”之类观点的困扰。有不能记住的地方,不要苦求强记,遇到难解的地方,不必过于苛求自己一定要读懂,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时间久了自然会有领悟。当时曾国藩的老家,就有不少人过于追求一个“懂”字,不弄懂就不往下看,结果若干年下来还没有读完一本书。对于这种死板的读书现象,曾国藩要儿子引以为戒,切记这方面教训,如果亲戚之中有人犯了类似错误,也要告诉他们尽快改过来。 第二,“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相对于上面的“生书”,这里的“旧书”就是考试要用的必读书,例如四书五经,这类书要反复读,做到能背诵,并经常温习,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忘了。古代读书人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虽然读书不必以考试为目的,但参加考试,想过关就必须熟读背诵,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八股文考试,很多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例如考卷中会有四书五经中的一段话,但中间缺了一些字,要求考生填上,类似今天的填空题。 另外,即使是策论题,也是从四书五经中抽出一句话,然后让考生去解答,解答的时候需要对这句话的出处及意思记得非常清楚才行,回答的时候最好也是引经据典,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过来人,深知科举考试答题的关键所在。 三是“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对古代读书人来说,读好书的同时还要练一手好的毛笔字,而毛笔字的练习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长期坚持,只有坚持若干年勤学苦练后,才能有所成效。古人对字的好坏非常重视,认为“字如人之衣冠”“字如其人”,把字看作自身的名片,西汉的杨雄认为,“字,心画也”,东汉的赵壹认为,“字之好坏,在心与手”,都认为字的好坏和人的内在心理有关,字写得如何,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最起码能说明一个人是否勤奋好学。在历朝历代举行的科举考试中,都把字的优劣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考生考卷的书面要求是“黑、大、光、圆”,墨色要黑,字要饱满,撑满了格子,笔画要光溜圆满,卷面整洁。考官对于字写得好的答卷会格外留意,不少人因为字写得好被录取,而字写得差的人几乎是不可能中举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自己一生都在坚持练字,并督促弟弟、儿子们练。 习字宜有恒(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弟曾国华比较有灵性,但毅力不足,练字的时候经常换帖,有一次换了《千字文》的贴来练习,曾国藩在写给他的信中说,“练《千字文》也可以,不过一定要有恒心,每天要临帖一百个字,万万不能间断,坚持下来,几年后,字就会有一定水平,甚至成为书法家。”咸丰八年十月,曾国华在三河战役中不幸身亡,曾国藩异常悲痛,他在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六弟的碑文不要让别人代写,九弟要亲自抄写,这样不但是对死去兄弟的最好纪念,也 是锻炼写字的机会,“九弟也不要荒废了练字,六弟的哀辞、墓志和神道碑之类,我写好寄去后,九弟都要认真抄写一遍。《宾兴堂记》首段也没定稿,待我改完后,也须九弟抄写。九弟虽然处于戎马倥偬、事务繁忙中,练字工夫不能丢下,亲戚中虽然有几个人善于书法,但我们家中的碑板之类,不宜请外人来书写。”在哀思六弟的时候,不忘督促九弟学习,得具有多大的胸襟才能做到啊! 第四,“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写文章的时候,要认真思考,思考清楚了再写。不善于写文章的人就像不会说话的人、不会行走的马一样。写作能力是一种表达能力,在今天越发显得重要,无论在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如果不会写文章、写材料、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对于个人的发展将会有重要影响,甚至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阻碍,就像口不能言的人、腿不能走的马一样,是竞争不过那些口腿正常的同类的。 曾国藩认为,“读书四法”和“为学四事”每一个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这是他从人生阅历中总结出来的,凝结了他的经验和教训,他希望家里的后辈子弟也从这个四个方面来努力,并要求家人经常以这四个方面勉励后辈子弟。 曾国藩还从另一个角度来总结读书的要点: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要做到志向远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志”是立志,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会有读书的动力,才不会甘心平平淡淡过一生;“识”是见识,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后,就会了解到知识是无限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不会因为一点收获就自满,才不会坐井观天;“恒”是“恒心”,只要有恒心,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在这三点里面,他对立志特别重视,如果一个人立志求学、有内在学习动力的话,那么外在的学习环境是次要的,他在劝导子弟读书的时候,多从立志上来引导。 读书和外在环境没有必然关系。一个真正有志于读书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学有所成,如果能立志发奋自强,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那么在私塾里可以学习,在旷野、闹市可以学习,哪怕在砍柴或放猪的时候也能看书学习;但如果没有内在学习动力,不努力自强,那么不仅在私塾、安静的地方读不好书,哪怕在神仙境地也不能学有所成。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