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国学大师启功:文衡史鉴尽菁华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凤凰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是1978年启功先生66岁时,自撰的著名《墓志铭》,字里行间充满诙谐幽默和自我调侃的意味。27年后的2005年6月30日,这位国学大师、睿智的老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对于他的逝世,许多人都扼腕叹息,又一个大师离我们远去。启功的生前挚友、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沉痛地说:“启功先生是中国学术界、书画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
    启功,1912年生于北京,是我国公认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和诗人,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尽名满天下,然启功先生却生性旷达洒脱,淡泊名利。他曾经用九个字来概括自己的学问,叫做“庞杂寡要,无家可乘焉。”虽自称无家可乘,但其书法却自成一家,被世人公认为的著名书法家,此外他还在诗词、绘画和文物鉴定等方面都成就斐然,堪称一代宗师。
    一、家道中落 得遇恩师
    启功出身皇族,其始祖弘昼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和乾隆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弟兄。由于宫廷内部的权利纷争,自始祖之后,这一支系的爵位被逐代降低,到了启功曾祖父这一代,受封爵位所得的奉禄都难以养家糊口。之后,启功的祖辈被迫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依靠自己的努力谋取了一份功名。因此,很多关注启功的皇族身份的人,并称其为爱新觉罗•启功,然而启功先生却从不以皇族出身自居。他说自己从未姓过爱新觉罗,“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弟子,靠自己的本领谋生”。他在自己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也从不题写爱新觉罗字样。
    启功刚满一周岁时,父亲因肺病不幸去世,他不得不便随曾祖父和祖父一起生活。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启功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祖父毓隆对书法和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经常让他看着自己画画。后来启功回忆起祖父时说到:“他随便找一张纸,或一个小扇面,不用什么特意的构思安排,更不用打底稿,随便地信手点染,这里几笔,那里几笔,不一会儿就画好一幅山水或一幅松竹。每到这时,我总睁大眼睛,呆呆地在一旁观看,那惊讶、羡慕的神情,就像所有的小孩子看魔术表演一样,吃惊那大活人是怎么变出来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觉得这是一件最令人神往、最神秘的本领。因此从小我就萌发要当一个画家的想法。”启功一直保存着祖父的墨迹,这些书法绘画作品,使启功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着迷。然而不幸的是,1922年就在启功十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同年,家中还有多位亲人也先后故去,家业因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而破产,寡母孤儿及未出嫁的姑姑,使启功生活举步维艰。
    1924年,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非常同情他们“霜媳弱女,同抚孤孙”的遭遇,酬资仗义相助,启功才得以插班就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在15岁到18岁之间,启功曾先后随贾羲民(尔鲁)先生、吴镜汀先生学习中国绘画,随戴姜福(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贾老师不仅精通博通画史,而且对于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见解卓识。他经常带启功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代书画,有时还和一些朋友边看边评论,启功也一一记下。多了让他多学画法技巧,贾先生又将他介绍给吴镜汀先生。吴先生教授画法极为耐心,绝不笼统空谈,而是专门把极为重要的窍门指出。在名家名画的熏陶中,启功的书法绘画水平大有长进,也锻炼了其在书画鉴定上的眼力。1930年,18岁的启功先生又经一位世交好友的介绍,师从戴姜福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旧诗词。由于老师的精心培育,加上他刻苦自学,从青年时代起,启功便打下了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基础。
    1933年,21岁的启功中学尚未毕业,其在书法和绘画上已经显示出深厚的功力。然而也是在这一年,他却因为家境贫困辍学了。就在他急于寻找职业来维持全家生活的时候,曾祖父的门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傅增湘,得知这一消息,便带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
    当傅增湘把启功几篇文章和画的一幅扇面给陈垣看,陈垣看过后认为其“写作俱佳”,并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很有水平的年轻人。从此,启功就遇到了一位精心培育并影响其终生的恩师,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陈垣先安排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国文,但不到两年,启功就便被分管附中的某院长以“中学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合制度”为由辞退。1935年,陈垣先生又安排启功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美术系的领导仍是那位院长,一年多后,再次以“学历不够”为由被其辞退。
    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时期,在日伪控制下的北平,物价飞涨,已经失业的启功只得以出卖字画和做家教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陈垣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把他召到了自己的身边,他深信启功是位真才实学的青年,并且直接让他来教大学一年级的“国文课”。这是陈垣先生亲自掌教的一门课程,从此以后启功先生再也没有离开神圣的教育岗位,直至终老。
    启功先生曾经多次说过,此生有两个恩人,其中之一就是陈垣校长。陈垣对他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他曾动情地回忆道:“我从21岁起得识陈垣先生,直到他去世。受陈老师教导,经历近四十年。”为了却报答师恩的夙愿,1990年已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三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次年,在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他用这些书画在香港义卖所得的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基金以“励耘”命名,是因为老校长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陈垣久居此屋,励耘书屋由此得名。赵朴初先生题诗赞曰:“输肝折齿励耕耘,此日逾知师道尊。万翼垂天鸾凤起,千秋不倦诲人心。”
    二、诗书画鉴 成就斐然
    启功先生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深有研究。其在书画、诗词和鉴定等诸多领域均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启功先生自幼便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一样,悬腕运笔总是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恩师陈垣也曾对他说:“你要给学生批改作文,学生的字写得比你漂亮,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这些事情对他刺激较大,也促使启功先生立志勤奋练字,其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陈垣看后又加指点:“不要用毛笔去模拟刀刃所刻的效果,以免流于矫揉造作之弊。”悟性过人的他由此深得其理,后来便提出了“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等名言。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多年探索再三揣摩,启功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字的重心聚集处并不是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处的四角处,从而得出了楷书(又叫真书)的结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合乎黄金分割即黄金率。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就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此后,在总结出真书结字黄金律的基础上,他又反复研究,发现汉字结构具有“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所以对历来所说汉字应“横平竖直”之言产生置疑。启功认为写字只要写出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把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
    作为当代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家,启功不受流派戒律束缚,其书法自成一家,被人们奉为启体。他认为,“学写字首先要敢于不受自古以来各流派清规戒律的束缚。比方说,笔只能怎么拿,腕只能怎么用,这是很害人的。”其次“向古人学习也不一定死学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时学祖父和上辈成亲王的,后来又学过赵孟睢⒍洳⒚总溃俸罄囱Ф酢⒀照媲洹⑴费粞疤迫诵淳甓移诩溲ЯāU庋媸詹⑿睿捅涑闪俗约旱亩鳌!闭亲⒁獠┎芍诩抑ぃ艄Φ氖榉ú糯锏郊扔猩詈翊常钟凶约憾捞胤绺竦木辰纭?/P>
    当然,启功先生书法成就既来自天分,更来自勤奋。他临习了大量碑帖,积淀了深厚的功底,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最终独树一帜,成为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内紧外放的结构,遒劲有力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书法界对他的作品评价极高,认为其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赏者觉得余味无穷,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启功先生不仅书法作品自成一家,其对书法理论也有独到研究。他曾对许多著名碑帖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考辨,写下了大量的专业论文,对书法史和碑帖史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他所著的《论书绝句一百首》,以100篇一诗一文的形式,系统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书法的心得体会,在书法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见解独到。其中对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特色,各时代书法的体势、风格,以至辨别书体源流,变迁原因,都是非常精辟的。他认为: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既有文化交流的实用价值,又是一门独放异彩、具有欣赏价值的民族艺术和文字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