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日荣 曾国藩是晚晴名臣,孟子是先秦思想家;一个与孔子并称为“完人”,孟子被后世之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圣人”。孟子与曾国藩前后相差有两千多年,那么孟子对曾国藩有何影响呢? 说到孟子对曾国藩的影响,曾国藩曾多次在家书中引用孟子的话,由此足见孟子对曾国藩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孟子(左)和曾国藩(右)(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也说:“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忧尔之过于佚也。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织,不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忧,各争针业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曾国藩非常赞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他认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来形容曾国藩一点也不为过,如果大清政府要评选“全国十大劳模”,曾国藩当之无愧。曾国藩的主要公文、奏章、自己的讲话稿、湘军的计划与总结等等均亲自批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阅公文、写诗文日记;他将自己的一天的工作安排得仅仅有条:上半日:见客,审貌听言,作折核保单,点名看操,写亲笔信,看书,习字;下半日:阅本日文件,改信稿,核批札稿,查记银账目;夜间:温诗、古文,核批札稿,查应奏事目。一个人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曾国藩自以为自己是领导,躺在“我是领导”的安乐窝里,什么事都安排给下属去做,我估计曾国藩也会和其他人一样,被历史的长河冲刷得干干净净。 曾国藩自己一生常处于“忧患”之中,让家里人也不能“安乐”,不能享受高官家属的待遇。他经常告诫家人“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事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此后回乡居家,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亦必须常至厨房,必须讲求作酒、作醋、小菜、换菜之类。尔等须留心于种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纺绩虽不能多,亦不可间断。”在曾国藩眼里:“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初了传家之宝。在曾国藩的英雄下,曾国藩的后人也非常争气,后代人才辈出,据说到目前为止,曾家还没有出一个“败家子”! 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每次都是先从自身找原因。有一次,曾国藩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他的父亲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有一天,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朋友来曾府给他的父亲看病。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两人来往也比较多,所以说话也很随意。那一天,不知道曾国藩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很反感,两人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后悔万分,在日记里反思道:“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知错就改,决定去郑小珊府上道歉,恰好郑小珊也是个豁达之人,那一天来曾府祝寿,当天晚上,曾国藩去郑小珊家赔礼道歉。过了三天,曾国藩又邀郑小珊去酒楼喝酒赔罪,两人冰释前嫌。 曾国藩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家人也这样做。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如果什么事情都从外部找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努力的方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因此,只有不断开展“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曾国藩也一生也在践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曾国藩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然而,他却并没有贪图享乐,也并没有为一己之私搞贪污腐败,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国度,曾国藩能有这样的坚守,足见他的抱负,曾国藩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这就是曾国藩的誓言。曾国藩曾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脉相承,两位都心忧天下,他们无愧于“大丈夫”称号。 可以说,孟子是曾国藩的偶像与精神导师,恰恰是孟子这盏明灯,照亮了曾国藩的修身之路。2014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呼声再次响起,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宝库,从历代先贤的文字里,我们能够找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