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吟诵方式在古代强调四声阴阳,是通过切韵咬字反映文字感情,所以历来多是不要工尺曲标注记录,这就是前辈老人常讲的一句:“吟哦不上工尺!”也就是自由干唱。所以,古文、诗词的吟诵一般没有准确宫调约束,通常是自己起调随意诵唸,这是在古代读书环境中可以言传保留的最佳方式。及至清代初叶,有很多古音与古调发生了变化,因此腔调幽雅高古的精品便用工尺谱记录,特别是《魏氏乐谱》以及《白石道人歌曲》、《碎金词谱》等,可以知道唐宋遗音的曲谱当属《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商务印书馆《国子监官韵诵唸·孝经》 作者:张卫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今天看来这些曲谱多是以昆曲为标准记录的词调,其实在古歌中昆曲是最集大成也是目前留下音乐文献最丰富的声腔。在宋词部分多是为南曲作【引子】使用,它不仅有戏曲演员以及曲家的传承,还有工尺谱参照,套用词调演唱同名词牌,是了解古代音乐最好的范例。 今天看来,工尺在节奏记号方面并不完善,但对于学习过切韵咬字的诵唸者来说,判断声腔准确的工尺谱是最佳依据。 工尺谱和简谱的对比(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目前吟诵界流传腔调判断,方言吟诵比官话正音有特色,民间小曲村歌吟诵比起方言又更有魅力,而普通话风格吟诵恰恰最符合当代歌曲以及朗诵风格,这也是字音变化以及西学声乐演唱的风格所致。 当下有些音乐研究者把很多旧曲谱翻译成为五线谱或简谱用来普及,也有按照录音记录下很多不同类型的曲谱,甚至还出现了一批创作泥古类诗词歌的作曲家,虽然已经有三四十年的经验基础,但在咬字用韵方面依然很是薄弱,以普通话的方式演唱绝对不能准确理解曲情。 古代的诵唸不上工尺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过那是当时的读书环境所致。词牌确定宫调记录曲谱自是元明以来的传承,诗经、古赋、唐诗等的吟哦留下曲谱多是曲调幽雅的精品,这是两条音乐途径传留下来的历史根脉,有两条主线,除了昆曲中的南北曲还有古琴歌。 古琴曲虽有减字谱但没有节奏记录,传承也是地域性极强的自然风格。大部分琴歌都是约定俗成,没有职业群体专攻演唱和严谨的传承,所以目前传留下来的曲调与古代声腔差异极大。原来伴奏诗词古文弦诵的古琴最终成为文人寄弄的独奏乐器,自清代以来,古琴就多以弹奏方式怡情遣兴,逐渐远离了弦诵古文诗词了。因此,在古琴谱中虽有诸多琴歌记录,但传留下来的古文诗词却没有多少唐宋传承的准绳之作。 在宗教中还有两条传留吟诵的副线,这就是佛道两教的诵经方式。虽说梵呗起源於天竺,但目前我们见到的早已是中国化的腔调了,无论是香赞、焰口的腔调还是梵文诵读多是吟诵音乐精品。道教的吟诵与古文诗词根本一体,音韵方面当以全真派最为严谨,以“十方韵”定名的特点就是原始的河洛之音——“中原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音乐诞生于诵唸吟咏的文字中,腔调多是自然而然的积淀演变。当今世界异彩纷呈,利用曲谱以及音像手段抢救传承是刻不容缓的第一等大事,但在咬字用韵方面还是维护古法传承才好,过度的改革创新不是当今儒学应该走的正道。 (原载2014年商务印书馆《国子监官韵诵唸·孝经》 ,作者:张卫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