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那个熟悉而遥远的“家风”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孔子文化 武宁 杨富荣 陈霞 参加讨论

    中国人一向喜欢有家教的孩子,可见中国人很重视家庭教育。在老一辈那里,我们或许可以他们提及“家风”一词,到底我们对“家风”的认识有多少呢?
    
    孔子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本刊(指《孔子文化》,下同):对于家风,大家虽然不常挂在嘴上,但想必都有切身体会,或者有所思考。那先请各位谈谈你所认为的家风是什么?
    武宁:家风,由字面解读,就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尚。家风不等同于家训、家规,却又与其相辅相成。与家训、家规有系统明确的表述不同,家风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家族成员道德风貌的直观体现,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几世成员累积形成的一种精神沉淀,具有整体性、传承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家训、家规通常都是代表正能量的条例约束,而家风则由于每个人的道德衡量标准不同而良莠不齐。
    杨富荣:我理解的家风就是在每个家庭中,家人所能感受到的氛围、心境、家人的生活态度。在家中感受到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悲观的,压抑的,孤独的;你很想回家,还是不想回家;家风就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对家的感受。
    陈霞:我认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行为处事中所呈现出来的风貌。这种风貌是这个家庭给外人(界)的一种总体印象。这个家庭中的几乎每一个人,在举手投足间都会流露出这个家庭的这种风貌。正因为如此,有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时即使不见他(她)本人,但只要熟知其父母家人,就能大体判断他(她)的气质秉性。家风有着鲜明的延续性、承传性的特征,它可能来自上几代,也必将会随着这个家庭(族)继续延续下去,影响到下几代。当然,家风并非都是好的,也有好坏良莠之分。所以,作为一个人自始至终的存在单位——家,其中的风气如何,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刊:自古以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为了管理好这个基本单位,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家训、家范,例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这些成文的家训、家范,应该说是对家风的一种规范与指导。请各位谈谈你对这些家训、家规的认识与理解?
    武宁:源于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后世的希冀,中国人自古就有谱写家训的传统,《颜氏家训》、《温公家范》等当属历代之典范。这些家训多从修身、持家、为学等众多方面做以训示,其中包含着孝敬、重德、勤俭、自立、务实等诸多积极因素,如《颜氏家训》中“修身以求进,行道以利世”,《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维念物力维艰”。虽然给予后世儿孙很大希望,自己也多功名加身,但这些人却无一例外地劝诫儿孙淡薄名利。不“遗厚财给后世子孙”,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告诫儿孙不要在意功名,视“耕读传家”为理想,曾国藩治家八字诀就是“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喂猪)、早(起早)、扫(扫屋)、考(祭祖)、宝(睦邻)”,这些都是他们用其一生得失换来的切身感悟。由于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使其家训不再单单是“一家之训”,而成为“社会之训”,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这些家训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杨富荣:古人所传承和记录下来的家风,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财富。不过,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面对着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也要有所辨别,有所扬弃,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从这些家规家训中,选择和养成合适自己家人的家风继承和发扬,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古人的家风,在很多地方,体现了家族理念的一贯传承,对普世性理念的传播,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古人在家风的传承上,对家人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非常希望后世子孙,能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要求。这一追求,固然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每个人生活的是否幸福,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与物质和外在的事业成功,关系不是太大,内心的富足、安宁、喜乐,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指数。比如《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教育弟妹、孩子上很是成功,但他本人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曾经多次想自杀,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在家书中也有很多体现。现代社会,高分低能孩子、青少年犯罪、留守儿童等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关注到人内心的真正需要,没有给到人该有的关注。家庭中,爱缺位了!
    陈霞: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家”在社会中的作用,《大学》中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而且,在我国古代,乃至近代,中国的“家”大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的,一个家族中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居住在一起,人员众多,关系也比现在的家庭要复杂的多。因此,要让自己的家庭、家族能够不断延续,而且能在社会上有好的声誉,就需要管好家。这些著名的家训、家规,就是前人重视家风、家教的重要体现。这些家训,对家庭(族)成员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社会上的行为处事,都提出了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或者是对已成家风的一种文字体现,以便于家人遵照执行,以使家风得以延续;或者是对理想家风的一种期望,以便家人遵照执行,以使家风得以形成。
    这些家训、家范,对一个家庭良好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对家庭、家族,以及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家教典范,对我们今天的家风、家教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家教的重视,也能从中学习他们成功的治家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家规、家训仍然有不少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应该予以抛弃,要用发展的的眼光来看待传统,创造我们新时代的良好家风。
    本刊:我们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的形成,重视道德实践。而谈家风、谈道德,自然离不开主导、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那么请各位谈一下家风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
    武宁:作为汉代以来的主导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两千年来家风的影响至深。毫不夸张地说,古时传统家风基本就是儒家思想在一个家族中的个体展现,归结为“五常八德”(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门风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精华的诠释。一个良好家风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会起到相当积极的引导作用。
    杨富荣:儒家思想是国风和家风的核心。即便是当今西方思想异军突起,风起云涌的冲击中国,例如,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各种心灵成长课、先进的“蒙特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等“新理念”,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儒家或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子。工业革命以来,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西方的智慧在于专业化,细致化和深入化。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循序渐进的。这反映在中国家风上特别的明显。相对而言,西方对家、家族的概念淡薄,他们关注的是个体,所以西方心灵课程、教育理念,是从一个点深入,挖掘的非常深刻。西方追求的是快速学成,快速见效,他们的概念是,精、强、大;而中国的是广、远、久。之所以最近几年西方的这些课程那么吸引人,就是因为快速见效,迎合了我们现在很多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但也快速失效。中国传统家风推崇十年磨一剑,那些古圣先贤,哪一个不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坚持、吃苦磨练才成就一番功业。家风也是一样,比如社会上有很多暴发户、土豪,唯独没有爆发“贵族”,家风的改变至少需要三代,才能大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习气。
    陈霞:儒家思想是注重家庭伦理的一种思想学说,其仁、礼、孝、敬等核心观念,应该都是从“家”这一基本单位生发开来的。不可否认,在其两千多年的延续发展中,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这种深厚的影响,并非仅仅是因为统治者对儒学的扶持所致,最根本的应该是因为儒家的思想道德观念是符合中国人的人情事理的。因此,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熟读儒家经典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野老村妇,他们在有意无意间,都将儒家的道德观念用于家教之中。他们或者将其写进成文的家规、家范中,或者身体力行,在言谈举止中潜移默化。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在家庭教育中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理念,但是传统的儒家的道德思想观念仍是家教的主流与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的良好家风的形成中,儒家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儒家思想在家风、家教中的存在与传承,也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就像现在的一些人,他们说自己并没有学习过儒家经典,但儒家的思想观念对他们来说是亲切的,是熟悉的。这是因为儒家的这些道德观念,他们时常在父母的教导中听到,时常从父母的行为处事中看到,也是他们一举一动的行为标准。可见,在我们中国,谈家风离不开儒家思想。而良好的家风、家教,也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普及。
    本刊: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家庭都相对较小,现代人的家庭观念也和以前也有了很大不同,那么,你认为现代的“家风”其存在现状如何?
    武宁:家风的存在,无关富贵贫穷,无关学问高低,也不分古时现代。即便是在生活方式日益西化的今天,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依然相当强烈。这也就意味着子孙相继,父辈耳濡目染的中所形成家风依旧会存在。“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它可能不像古时以家谱、家规那种外显形式让人时刻感受的到,但却的的确确地隐性存于每一个家庭之中。王阳明《传习录》中写道,“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贼。唤他做贼,他还忸怩。”谈及自己家风,谁也不会希望有负面、消极的因素。在传统文化日渐淡化的今天,央视此次推出的“家风是什么”专题,引发了人们对家庭道德观念的反思,对弘扬传统美德,呼唤道德回归具有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富荣:家风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它不是文化制度和家庭规范,是一种底蕴。所以家风难改的结点就在这里。在当今很多家庭,没有系统的家规家训,但并不代表没有家风。家风是细微的和潜移默化的,即便为了营造一个家的良好风气,制定一些文字性的家规,基本没有任何意义。文字和语言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身教重于言传。从小处着眼,一家人和和睦睦,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就体现了家风。这一点,好像很多家庭都很难做到了……
    陈霞:不可否认,现代的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庞大、复杂,人们对家庭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迫切、那样严格,致使家风的体现不再像以前那样鲜明。但现在的人们对家风依然很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家教的重视上。人们都深知,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里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年幼的孩子,都是要走上社会的,而在社会中如何立足?如何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赢得身边人的尊重?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首先在家庭中学会解决的。因此,家庭教育仍然十分重要,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良好的家教必然会呈现良好的家风。因此,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良好的家风依然有着深深的渴望。
    但是,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家风、家教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再加上现在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提升,许多父母在家教中,往往偏重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了道德方面的引导。这种家庭教育,导致一些孩子目无尊长,任性蛮横。而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必然导致不良的家庭风气的形成。因此,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在现代家风的培养中,要注意与传统家风、家教的结合,要以道德培养为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家庭的每一成员提升道德认识,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
    本刊:良好的家风让人受益终生,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风是良好的,那么良好的家风要如何实现呢?
    武宁:一种良好家风的实现需要几世人的共同努力,上应承继父辈优良品德,下要以身作则,成为子孙的楷模。作为“家风”,首先就要树立起家族荣誉感,增强家族凝聚力,同时,又要认识到,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在整体社会风气的浸染下,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此,良好的家风才会得以实现。
    杨富荣:个人做好个人的道。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知识性的东西对人的影响,仅占7%;父母行为的影响,占38%;家庭环境、特别是氛围,占55%。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家人在一起营造的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陈霞:一种良好的家风的形成需要一个家庭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这一代需要做的,就是对目前自己家风、家教的不断完善。首先,我们应该好好地审视目前的家风:我们是否完全将祖父辈们的优秀品格与优良传统继承下来?目前我们家人的行为处事中有哪些做法是不尽人意的?我们需要改善的家庭风气是哪些?我们需要培养形成的家庭风气又是哪些?其次,将以上问题审视清楚后,接下来我们要努力地去完善、培养我们良好的家风。在这其间,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当不断努力,身为父母的,尤其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最后,就是要贵在坚持,要将良好的家庭风气保持下去,承传下去。
    本刊:俗话说,家有家风,国有国风。家是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家风与国风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各位谈谈你们的看法。
    武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乃国之本,由此可见,国风其实就是家风的汇集,小至一个家、一个人的风气都会是一个国家风气形成的基础。反过来,国风的导向又会影响到每个家风的形成,家风会成为国风一个小的缩影。只有家家树立起一个清正家风,社会的文明才会得以进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杨富荣:“宇宙全息”理念,同样适用于家风和国风的关系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就是国风。
    陈霞:的确如此,家与国紧密相连,家风与国风相互影响。现在我们谈的家风,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体现,更是一个国家道德风貌的体现。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家风是良好的;同样,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国风是让人尊敬和瞩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从我们自身做起,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家庭风尚,进而形成优良的国风。而国家,也应该注重引导家庭和个人,共同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传统中国人一般认为家国一体,风气风尚,在小为家风,在大则为国风。
    (武宁: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霞: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