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不读书,不读书,则自身无知矣。但是,做了知识分子,却不能没有精气神,不能没有自信,更不能没有高尚的价值观,没有了这些,则江山社稷危矣。比如明末阉党祸国,与其说是魏忠贤作孽,不如说是知识分子集体助纣为虐。试问,魏忠贤麾下的“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哪位不是饱学的读书人?对此,《明史》有过精确的总结:“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 当年明月曾盛赞东林党人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那么,杨涟不朽在哪儿?想必其着力点不仅限于他是丹心一片为社稷的忠臣,不仅限于他用生命谱写了正义之歌,而是他为知识分子立下了不朽之规。 杨涟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杨涟,字文孺,别号大洪,湖北应山(今广水)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在常熟做过一任知县,万历末擢为给事中,其后短短五年间,曾亲历“三大案”,护持二帝于宫闱,弹劾魏忠贤,直至含冤下狱,慨然赴死,其中的不朽,可为今日知识分子之鉴。 精神上振奋,奉国体为圭臬。 无论是“梃击案”、“红丸案”还是“移宫案”,说到底都是国体之争。前两个疑案均事关废长立幼,郑贵妃等人的谋划,不外乎是以亲子朱常洵取代长子泰昌帝;后一个疑案则涉及后妃干政,李选侍若是棋高一着,则明王朝将出现垂帘听政矣。 为了让太子朱常洛顺利即位,杨涟以一个正七品小官的身份,深为太子担忧,一面暗遣人晓谕东宫伴读王安,要他叫太子“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争取接近神宗的机会,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一面又联合科道官员,逼大学士方从哲发挥作用,终挽狂澜于既倒,使光宗嗣位。 逮至泰昌帝崩,李选侍挟持太子朱由校,并赖在乾清宫不走,意图干预朝政扰乱国体,又是杨涟率领一批正直朝臣铤而走险,殚精竭虑,终粉碎李选侍等人的阴谋。《明史》说,“凡六日。……涟须发尽白,帝亦数称忠臣。”此等精气神,乃知识分子理应必备,衰颓沦落要不得。 知识分子在古代统称为“士”,历史反复证明,士气盛,则国家旺,士气衰,则国家败。杨涟之不朽,正是我们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的精神支柱。 心理上自信,不妥协不依附。 天启初,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逐渐用事,而时任吏部尚书的东林党人赵南星,却在朝中大肆排斥反对派,导致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这是“党争”的客观事实。然“群小附之”的背后,难道没有士大夫心理上自卑自贬的原因吗?这些人若是立场坚定,一心为朝廷计、为万民计,自信而不依附权贵,仅凭魏氏区区阉货,又何能为耶? 作为顾命大臣,杨涟的官阶是最小的,天启二年才做了礼科都给事中,天启三年冬,拜左佥都御史,四年春,进左副都御史,也才是正三品。 但杨涟不以官微职小而失去自信不作为,他常“与赵南星、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面对“阉党”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他毅然抗疏弹劾魏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吓得魏忠贤差点尿裤子。若不是天启帝读书少,若不是其党徒及天启帝乳母又为其说情,魏忠贤这一关还真不好过。 知识分子的自信,源自于对信念的执着与忠诚。 探究杨涟此举的内心世界,显然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担当精神有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而如今被一阉货只手遮天,搞得国不是国朝不像朝,天怒人怨民心丧尽,若不站出来大声疾呼,如何对得起“二祖十宗”?此所谓“知有君不知有身,不可无比干之谏;知有国不知有名,不可无比干之心”。他自信邪不胜正,值得为之身体力行,并奋斗不止。 价值观高尚,临大节不可夺。 随着魏忠贤权力的登峰造极,大明朝进入了最黑暗时期。《明史》载:“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疏,击节称叹。奴告之,毙怀贤,籍其家”“武弁蒋应阳为廷弼讼冤,立诛死”“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以此,杨涟身陷牢狱,受尽酷刑,也就不稀奇了,但他仍“大笑,大笑,还大笑”,直至身死。这份慨然雄浑,正是高尚价值观使然。其血书云:“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为这种价值观而死,死得其所。 天启七年五月,国子监生陆万龄上书称,魏忠贤之“忠贤”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可配祀孔子,其父还应配祀孔子之父。如此荒唐无耻之事,竟出于一个读书人之手,其价值观之混乱,伦理之颠倒,节操之丧失,堪为当时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之代表,与杨涟比较,焉能不让人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知识分子无上述之规,士气必江河日下,则堂堂华夏何以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杨涟的不朽,其立规之意义深远矣!(赵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