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村三面环江,沿着江边生长着20多棵古榕树,这些古榕树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传都是袁崇焕亲手种植的。 一边是东江,一边是西江。石碣镇和广西梧州藤县本不相连,却因一个伟大的名字,彼此相牵,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乡情,一边是漫漫求学路。他,就是袁崇焕,梁启超眼中的“明末第一英雄”。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袁崇焕出生在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父辈主要经营木材生意,常年往返广东与广西。随后,父亲袁子鹏带着袁崇焕迁居新马村(以前也叫白马村),开启了求学之旅,最终高中进士。 从东莞石碣镇到藤县新马村,近400公里的路程,开车需4个多小时。不过,当年袁崇焕跟随家人往返,并没有如此“坦途”,他们必须顺江而下,然后从珠江口溯流而上,风里来浪里去,全程则需数日。 于是,“水”成了袁崇焕人生开启的注脚。沿着东江、西江,袁崇焕带着水乡人的聪慧和坚韧,一路乘风破浪。不仅高中进士荣耀乡里,后来投笔从戎、戍守边疆,忠心报国,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故居古榕树枝繁叶茂(资料图 图源网络) 故居古榕树枝繁叶茂 从藤县县城出发,在省道上行走30公里,一条水泥村道便出现眼前,路口处一块木制牌子,指引着袁崇焕故居的方向。进入村道,一下有了进山的感觉,近20公里的蜿蜒山路,一头扎进了群山中,一直延伸到江边,新马村出现在眼前。 西江边,5月的蝉已清脆地鸣叫,60多岁的袁伟军坐在村口石凳上,眼前的袁崇焕纪念碑,高10米左右,每边宽2.5米,白石米末抹面,黄琉璃瓦盖顶,碑脚围有水泥平台栏杆,周围绿树成荫。 在一处工地上机器轰鸣声再次响起,袁伟军指着正在施工的建筑说,“这就是即将完工的袁崇焕纪念馆”。纪念馆就在纪念碑旁边,正面是宽阔的江面,右边则是年代久远的圣帝宫。 绕过正在建的纪念馆,沿着一条小道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莲塘。关于莲塘,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新马村出纳何胜华说,原来这里不叫新马村,而是叫白马莲塘村,莲花池塘则古已有之。何胜华说,莲塘旁边有一口井,便是传说中的“莲花井”。传说是这样说的:有一年,井中突然冒出一支莲花,清晨第一个挑水的村民能看到,每天如此。正好这一年,在相距数百里外的石碣镇水南村,后来名震大江南北的一代大将袁崇焕降生了。不过,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6月6日,一个无甚奇特的日子,史料中并没留下大人物降生时红光满天、红霞遍地、电闪雷鸣,或者地动山摇之类的神奇故事。至于莲花井传说,无疑增添了袁崇焕的历史神秘感。 莲塘旁边,一棵古榕参天,枝繁叶茂,众多村民正在树下纳凉。树脚下,一个牌子十分显眼,上面写着:袁督师手植榕。内容大概如此:村中有20余棵古榕,都有400多年的历史,皆为袁崇焕亲手栽种,并赋诗《榕生》,以寄托自己热爱自然,渴望成才的志向。“这是临时陈列室。”何胜华指着古榕旁一间砖瓦房说。屋内尽管有些杂乱,但物品十分珍贵,这些多与袁崇焕有关,有其故居的红砂石石墩,以及当年袁督师喂马槽,其余则多为文字资料。何胜华说,待纪念馆建成后,这些将全部陈列在纪念馆。 从陈列室出来,拐过一段小巷,便来到了袁崇焕故居。故居隐身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傍依着几棵古榕树,坐西向东,临江而建,环境清幽古朴。从面积和残留的地基看,规模比较雄伟。竹林中,一座“明督师袁公崇焕故居遗址”的纪念碑成了唯一的建筑。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马村的何支书说,故居原来有9栋楼房,后因袁崇焕含冤受刑,族人因惧怕朝廷抄家而将居所焚毁。现在,故居基本是先保护起来,至于以后会否重建,尚未有具体规划。何支书说,“此前,袁氏宗亲会来看过之后,也要求先保护起来,以后再建”。 在故居右侧,一条青石铺成阶梯直抵江边,古渡口到了。沿着渡口拾级而下,岁月磨平了大青石上的棱角,袁崇焕当年稳健的步伐仿佛依稀可见。渡口上,一艘渡船正在候客,辽阔的江对面,正是平南县。当年,袁崇焕和父辈往来两广,此渡口是必经之路。此外,由于生意上的需要,其家人在江两岸间走动频繁。藤县图书馆何馆长说,这主要是袁崇焕父辈在江对面有商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