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明将吴阿衡孤军抗清力竭被俘 小妾寻尸守墓十年(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剪发为尼”矢志守墓
    这位女子是吴阿衡的妾,姓张,睢阳(今商丘)人。
    吴阿衡倜傥不羁,性格奢侈,一生娶了不少老婆,张氏是他纳的最后一个妾。此女柔婉慧悟,更兼粗通文墨,“能窥书传大略”,为人“醇谨不佻”,因此深得吴阿衡“怜爱”。两人情趣相投,在当时的背景下,张氏堪称吴阿衡的“红颜知己”。
    吴阿衡出任蓟辽总督时,张氏主动请求留在京城,照顾吴的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这两个孩子“皆非张氏所生,母早死,张氏恩勤如亲生”。吴阿衡的夫人黄氏多病,“张为侍汤药,无倦容。”
    清军大举南侵,蓟辽震动,告急文书一天三四传到北京,张氏对黄夫人说:“主人休矣!主人性情刚烈,又身负国家重任,当有蹉跌。郎辈幸在此,可为主人存孤。”
    吴阿衡死讯传来,“举家失措”,幸亏张氏镇定,“命健足走探消息,得真耗。乃伏阙上书,愿亲检骸骨归葬,并为吴公请恤恩典,荫如例。”
    一个多月后,大乱渐息,张氏身着麻衣,前去寻找吴阿衡下落。几经曲折,她找到吴阿衡一个“常在左右”的老兵,得知吴阿衡遗骸的下落。看到遗骸的惨状,张氏悲痛欲绝,“哭伏地,绝而复苏者再”。最初的悲痛过后,张氏对着遗骸慨叹道:“天乎!君得死所矣!”
    她将吴阿衡的尸骨“敛含如礼,载京城西郊古寺旁”。经上报,朝廷“诏工部为公治丧”。张氏的本意,是让吴阿衡归葬故乡方城,但这个时候,李自成已重新崛起,在河南发展壮大,“中州流氛甚炽,所在郡邑,陷没宛叶,大河以南,路绝行人。”她只得将吴阿衡暂时葬在京郊古寺旁。
    几年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张氏为黄夫人及两个儿子准备盘缠,“潜遣归里”。她自己“剪发为尼,黎面垢衫,褴褛百结,自毁为业。椎舂自给,大抵不离墓侧”。靠着给人洗衣服、舂米为生,张氏在墓旁守了8年,连带此前几年,在北京为吴阿衡守墓共约13年。
    在艰难困苦中,张氏为何能矢志不移?各种情由,难以详知。除了两人曾有的情感外,遗骸之惨烈带来的震撼,大约带给了她坚守的意志。按照我们的推测,吴阿衡死时,张氏有20多岁,从20多到30多,是人生最好的岁月。她为夫守墓十年,不仅身处和平岁月的我们难以理解,同时代的人也大为赞叹,称其为奇女子,认为身当乱离之世,生计艰难,“婉转峨眉,何处不可偷生?”而她“誓死靡移,坚贞蒙难……张氏之所以报吴公者,诚厚矣!”
    张氏的目的,并不是守墓终老,而是让吴阿衡归葬故乡。她一直在寻找这个机会,1651年,她打听到吴阿衡生前好友王铎在北京的住址,遂上门求助。王铎与吴阿衡“交成莫逆”,彼此视为“刎颈之交”,此时是清朝礼部尚书,他会出面助昔日好友归葬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