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鹏程(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复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复卦初九的象辞。 复卦,震下坤上,一阳爻在下,上面五个爻都是阴,表示阴极盛之后,阳气开始复归了,所以称为复卦。卦象与剥卦刚好相反,所以排在剥卦之后。剥是“不利有攸往”;本卦相反,故卦辞云:“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是很吉利的卦。 不过,卦仅六爻,阳阴相变,由剥至复,也仅在六爻之间变,卦辞突然冒出一句“七日来复”是怎么回事? 彖传解释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意谓此句指的不是爻位上的变化,乃是天道上阴阳之变。 可是天道阴阳之变又如何“七日来复”呢? 对这一句的解释,就衍发了易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套观念,也可说是一个学派、一种解易的路数,那就是卦气说。 卦气理论,始倡于汉宣帝元帝间,最主要的人物是孟喜。把《易经》和阴阳灾异思想结合起来,主要是以气说《易》,也就是天地阴阳之气。 阴阳之气表现在一年的气候中:复卦代表十一月,这时一阳来复,天气虽然极冷,但阳气已萌生于地下。十二月是临卦,二阳了;一月是泰卦,已有三阳,所以每逢一月开年,大家常以“三阳开泰”来恭喜,表示冬天已然过去,阳气将越来越旺啦,春天到啦。二月是大壮卦,阳更盛。三月夬卦。四月乾卦,阳气极盛。但接着阳气就盛极而衰,五月姤卦,阴气又萌生于下了。六月为遁卦,二阴。七月否卦,阴气已可与阳气分庭抗礼,接着就更要阴盛阳衰了。果然,八月观卦,只剩二阳。九月剥卦,只剩一阳。十月坤卦,阴气全面覆盖,纯阴用事矣! 这样解释卦及卦与卦的关系,就叫卦气说,是把卦和天气结合着的。其中这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遁、否、观、剥、坤十二个卦,称为十二辟卦。《易经》中凡六十四卦,孟喜特别挑了这十二个卦来讲阴阳消息,所以它又称为十二消息卦。辟,则是君王的意思,例如君王退位后又恢复了君位是“复辟”,当年张勋发动让溥仪复位的战事,史上便称为复辟之役。这十二卦为君,其它五十二卦就是臣。 这是就一年十二个月说的。另一种配属关系则是就一年廿四节气说。 他以坎、震、离、兑四卦为四正卦,来跟四时四方配对。坎震离兑这四卦,每卦六爻,各代表一个节气,合起来不就是一年的廿四节气了吗?所以坎包括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六个节气。震卦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包括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换言之,四正卦分指冬、春、夏、秋四季。 十二月消息与四季廿四气,是卦气说两个重点。但四季廿四气与复卦没什么大关系,乃是由《说卦》传得到启发而形成的,十二月消息卦便与复卦非常相关了。 王弼注“七日来复”时就说:“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他用阴阳之气的消与息来解释经文是很明显的。王弼的易学,以扫除汉人象数著称,可是注这一句终究不能不用卦气说。依卦气说,五月一阴生,到十一月一阳生,其间正是经历了七个月。 然而,经文是说“七日来复”,并不是“七月来复”呀!对此,南北朝时一些注解家解释道:“云七日不云月者,欲见阳长变速,故变月言日。”说是人们的心理上巴不得阳气长得快些,所以把七月来复讲成七日来复。 这实在也是够迂曲了!因此孔颖达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用的是卦气说的另一种讲法。 传承孟喜之学的是京房,他发展了卦气学,提出一个“六日七分”的见解。谓六十四卦去除掉坎、震、离、兑四卦,就剩了六十卦;六十卦各六爻,合为三百六十爻。若一爻代表一天,为三百六十天。可是一年不是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吗?另外五又四分之一天怎么办?他乃将这五又四分之一天,每天用八十分计算,五又四分之一天合计四百二十分。四百二十分若分配到六十卦中去,则每卦可得七分。这样,一年就跟卦爻之数可以配合了。这称为六日七分说。 孔颖达就用此说以解释七日来复,云:“剥卦阳气之尽,在九月之末。十月当纯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自尽至阳气来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言之,故辅嗣(王弼)言凡七日也。” 你看他如此解释,一定也认为还是迂曲的,不过没办法。此卦有种种解释,这一路还是最靠谱的,其他的更扯。对卦气说的解说,我这里所讲也是最平实简要的,其他人会更玄妙繁复,不把你绕晕不止。 大抵我认为此句无须深究,七日可能真是七月之讹文,也可能只是计算一个周期的量词。犹如我们现在说一周就是七天;古人以一年为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四刻;又或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为七曜,周而复始。这两种计日方式也都可用来解释“七日来复”,说隔六日,第七日又为一周;或七日一循环。因此关于此句,实在无须太过深曲作解,只须知道它讲天道循环、周而复始就可以了,本卦之意义,正在于“复”。 彖传因此特别强调:“复,其见天心乎!”天行有常,其常就在于它周而复始,所以把这种复称为天心,仿佛天的意志即在于此。 人应该体会天心、效法天行。故象传说:“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在冬至或夏至这种时日,人都应静下来好好体会天地运化的这个道理。所以这一天不要在路上乱跑,兴作事业,也不要坐在家中查事情翻老账。因为复的意义在于反本,在于归静。老子曰:“归根复命”,就是深有得于此。 《老子》中屡言此义:“万物旁作,吾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不知常,妄。妄作,凶”(十六章);“恒德不离,复归婴儿……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廿八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六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廿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五十二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 由这类言论,可知老子的许多义理均是由复卦中“复”、“反”、“静”、“常”这些观念衍生而来。例如他讲“反者道之动”,就本于复卦彖辞“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的“反动”一词,与近人动辄骂别人“反动”不同,故是善于读易者。 本卦各爻表义,均依从以上所说之大旨来。故初九曰:“不远复,无祗诲,元吉”。不远复,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迷途未远,翩然复归,当然就不会有大悔(祗,大也。朱子解为抵达,亦通)。俗话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歧路走得越远,回头便越难。时在初九,迷途尚迩,故以速速回归为佳。象传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即指我们时时要通过自省自反,体察我是不是开始走岔了,好及时改正。把不远可复的客观道理转成主动的伦理态度。 六二:“休复,吉”。休是美好之意,庥之本字。为什么六二可以休美呢?象传说:“休复之吉,以下仁也”。休复之所以吉祥,是因二在初爻之上,本身虽阴,却仍得以亲近初爻之阳,象征能谦卑地亲礼仁者,所以休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频,有二解:一是频频、频繁之频;而是颦蹙之颦。迷途知返,但意志不坚、见识不定,返了又犯傻犯错,错了又改,改来改去。或者心中以改正归返为难,不甚情愿地、勉强地改,都是危险的(厉,危也)。但即使如此,能改总比不改好,终可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六四属全卦之中,以柔得位而中,甚好。用在人事上,象征不与别人同流合污,自己毅然复归正道,故象传云:“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不再犹疑不再动摇,能安土敦仁地停留在那儿,这样当然可以无悔无咎了。 象传说:“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考是考绩考成之考。一个人能自己时时考察自己,仿佛替别人打考绩一般,诚心地守在复归的位置上。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上六的情况亦如乾卦的上九是亢龙有悔。前五爻都是说怎么复,能复就好。此处说执迷不悟,不肯复归于正道,结果当然很惨,有凶有灾,若征伐(凡内政不靖,一定对外用兵)也必失败,十年都搞不定,国君也必被弑、被推翻。 为什么?象传的回答很简单:“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违背了做国君的基本道理。君道是什么?没什么,就是依循天道。 《易经》乃夫子所传使人知性命与天道之书,而其实也是君道呀! 龚鹏程小传: 龚鹏程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龚鹏程,字云起,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亦曾负责台湾两岸文教交流业务。现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有龚鹏程国学院等学术组织及活动,遍及各地。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近百种,精博渊懿,为世所称。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亦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 《龚鹏程谈易》系列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