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陈来: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5)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船山学刊》 陈来 参加讨论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言天之所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德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这是用《中庸》“天命之谓性”来解释知命,认为人是天之所生,天把仁义礼智赋予人,故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但小人不知命,不能为君子,也就不能保有其仁义礼智之心。仁义礼智就是民之秉懿,就是得自天之所命,人应当依据于天生的仁义礼智之心,效法天。这些思想应当是继承了子思、孟子学派的思想。当然这里把仁义礼智和顺善并列,说明其不完全是孟学的思想,也吸收了其他思想。
    再来看东汉儒学的仁说。东汉的王充,批评董仲舒,但他的《论衡》一书中在批评刘子政性阴情阳说时也谈到仁气:“恻隐不忍,仁之气也;卑歉辞让,性之发也,有与接会,故恻隐卑谦,形出于外。谓性在内,不与物接,恐非其实。不论性之善恶,徒议外内阴阳,理难以知。”王充虽然不是儒家,但这种以“恻隐不忍”论仁的提法当然是受了孟子的影响,他的仁气说,也应当说是受孟子一派的影响。也说明,仁与作为实体的气经常脱不开干系,这成为仁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换言之,儒学需要气为仁论证、解说仁的作用,甚至显现仁的实体性格。
    而以“不忍”论仁也见于《白虎通》:
    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白虎通》对仁的定义是“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也同样可看到孟子的影响。说明汉儒确实更关注仁是从什么感情发出来的,而不是把仁仅仅看作一种道德行为。同时这里肯定仁和义礼智信为人“得五气以为常”,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来源于天之五气,在这种提法中仁也是与气连结着的。
    
    《白虎通》(资料图 图源网络)
    《白虎通》还说:“食马者三百余人皆曰:‘吾君仁而爱人,不可不死。’还击晋之左格右,免缪公之死。”此处的爱人即是爱民。
    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礼解》曰:“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这里的说法与礼记经解不同。温柔敦厚为诗教,则应当以《诗》对应于仁,却又说《乐经》对应仁,二说已自不同。此外,这里讲五性、五常,但五性与五常是什么关系,并未说清。如果五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是仁义礼智信,五气又是什么?
    现在来看扬雄的《法言》:“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法言》以道德与仁义礼并立,也是汉代儒道结合的一种体现,至于以同音字训解字义,并不真正反映字的原初意义,这种声训的手法东汉(典型如《释名》)开始流行,但在西汉也已经使用了。他认为一人之身兼道德仁义礼,才是完全的。天主兼合,故人的德行也应兼和而不离散。“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关于仁义对举的规定,汉代已经有不少,扬雄以柔刚论仁义,是个新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德性论上比较容易被接受,如上面引礼记说仁是温柔敦厚,仁自然属柔;白虎通说义是决断,则当属刚。“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这也是关于仁的自爱和爱人的辩论,与董仲舒不同,扬雄主张自爱是仁的最大发扬,却不提爱人与仁的联系,明显是受荀子的影响。这与孟子提出的先爱人、先敬人,而后人必爱我必敬我的思想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