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论语》为人之道三大关键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国际儒学网 钱逊 参加讨论

    (一)志于道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的“任重而道远”不是指某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而是指人生在世担负着弘扬仁道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一生。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
    西方人强调发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中国人强调在群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文天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论语》为人之道三大关键(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仁和礼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就是花纹,文饰,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的品质,指的是仁。彬彬就是两个东西配合得很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
    孝悌是仁之本。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圣经》也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但提出的问题是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别人,这样做是为了换来别人也这样对自己,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这一点,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分歧。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说具体一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风淳厚。“礼之用,和为贵。”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
    (三)修养
    立志也好,要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此文系钱逊教授为部级领导干部所作历史文化讲座,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