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愚忠愚孝”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乐耕书院 王尧可 参加讨论

    
    啮指痛心:孔门弟子曾参是二十四孝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提倡孝道是应该的,但其“愚忠愚孝”的做法却很错误。其实,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因为原始的中国文化或者说真正的中国文化本身就反对“愚忠愚孝”,而且也只有中国文化才全面而系统地讲出了,什么是智慧的、理性的、符合自然之道的忠与孝。可惜这些阐述文化精义的典籍却很少有人去研读,以致大家没有机会澄清误解。
    下面我们对与此问题相关的一段史料作一初步探究:
    孔门弟子曾参是二十四孝之一,他的孝行足为千古楷模,但这样一位孝子却曾经被孔子批评为不孝,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孔子家语 六本第十五》记载:曾子随父亲曾皙在瓜田除草,不慎锄断一株瓜秧,曾皙一怒之下,一棍打在曾子背上。因下手过重,曾子晕了过去。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问题,一是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农民对自己的土地、庄稼就像自己孩子一样爱护,因为那是全家老少的生活来源。农村长大的人都有这种经历,我自己十几岁时跟父母下地干活,不小心踩断秧苗而被骂是必然的,只是挨揍比较少,更没有被打晕过。其次,因古今环境、人事的差异,古人教子的严正,现代人很难体会。曾皙动怒可能是认为儿子不够用心,是劳动态度问题,心疼瓜秧倒还在其次,这也是我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体会来的。
    曾子醒来后,身体疼痛那是必然的,而他却装作没事一样去向父亲道歉,然后回到自己房间抚琴而歌,还故意唱很大声让父亲听见,表示自己身体很好,让父亲放心——“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莫名地感动,钦羡古人醇厚的性情与孝心。
    而出乎意料的是,孔子听说此事后很生气,告诉弟子们说:“以后不许曾参到我这里来。”而曾子被拒师门之外却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只好拜托别人到老师那里请教原因。
    孔子就举出古圣人的事例,从大舜事亲说起。舜的父亲瞽瞍很糊涂,继母又很坏,在这样的家庭中尽孝自然是难之又难。舜的父亲需要舜做事的时候,他都是尽心尽力去完成,但是他父亲受继母挑唆要杀他的时候,舜每次都是巧妙地躲开,此所谓“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就是面对父母小的责罚,舜都安然顺受;但父母要杀他的时候,就赶快躲开。
    孔子说,大舜就是因为有“大杖则逃走”的智慧,他父亲才没有背上杀子的罪名,而大舜也才有机会继续尽孝,最终将他父亲和继母感化。可是曾参面对父亲盛怒之下的责打,却不懂得躲避,万一不幸被打死,父亲就背上杀子的罪名,“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假如曾参死了,父亲也因杀子而死,那曾参的罪过就实在太大了。
    曾子得知孔子这番话后,恍然大悟,自知“参罪大矣”,于是赶紧去见孔子谢过。
    孔子当然不否认曾子的孝心,他否定的是不知变通的愚孝。从现实的生活层面来讲,作为儿女受到父母批评或一定程度的体罚,能恭敬顺受,这是应该的,哪怕是被委屈的都没关系,从常理讲,大多数父母都是对儿女关爱备至,轻易舍不得打孩子。所以能够“小棰则待过”也是做儿女的良心与本分。而偶然遇到父母不理性甚或行为过激的时候,不要正面冲突,适当躲避才是理智的做法。
    再者,现实社会中极个别为人父母者,因道德缺失甚至人性的暂时泯灭,伤害儿女生命或人格的事也偶有发生,万一不幸,身遭其遇,就更应该“大杖则走”以避其祸。
    “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是孔子教我们尽孝的良心和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