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艳 中国传统习俗中,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七月半的中元节也被叫做“鬼节”,甚至有传言云这天在荒郊野外能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那么,鬼真的存在吗?是什么样子?有怎样的深意?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说文解字·鬼部》 人死为鬼,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礼记·祭法》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年节也好,平日也罢,祭祀的对象除了神仙之外,最大的团体当属鬼了。可是,真的有人见过鬼吗?还是,鬼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世界里? 鬼,因何而起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论衡·订鬼》 一般认为,鬼并非实际存在的物体,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鬼的真实性。可是,源远流长的鬼文化却又可当作其存在的一种途径与形式。 马来西亚槟城中元节华人祭祀(2015,萧放摄) 鬼魂观念与灵魂观念息息相关。人们在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几乎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世界各原始民族都有着关于灵魂的生动描述: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灵魂本质上属于另外一个较好的世界,当灵魂进入肉体以后,它并不记得以前的事情;古埃及人相信人具有超自然的精神或灵魂,可以部分地继续存在于个人生命终结之后。这与古代中国的鬼魂观念极为类似,西安半坡仰韶遗址中共发现用于安葬天折儿童的瓮棺七十三个,葬具以瓮为主体,另用盆作盖。这类盖盆的底部,往往有意凿出小孔。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为了给死者的灵魂留下出入口。原始父系社会后期以来墓葬中常见的人殉和厚葬现象,也反映了部落或氏族首领企求死后在地下世界仍然享受世间待遇的心愿。这不仅反映了灵魂观念,还明显地表现出阴间世界的观念。 自殷商时代开始,鬼便成为中国人观念中不可小觑的群体。甲骨文“鬼”为象形,上部像个很大的头(也有说是人的脸上盖着东西),下部则像跪着的身体,反映了人们对于鬼源于人的认识。人死为鬼,成为传统中国的普遍观念:“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可见人们已经把附着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死后的灵魂区别开来,以后者为鬼(徐华龙《鬼》)。 新加坡中元节祭(傅翀摄) 由于人死为鬼的观念,使得鬼有了善恶之分。鬼的善恶最早多与是否正常死亡相关,凶死者一般变为厉鬼,经常在人间作祟为害,比如溺水而死者常常变成水鬼,会将过路者拖下水淹死。而善鬼多与祖先崇拜相关,正常死亡的祖先可以在冥冥之中护佑族人。当然,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恶鬼和善鬼的群体规模也有所扩大,并逐渐侵染了道德评判的色彩。 鬼,长何模样?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曰:“孰易者?”曰:“鬼魅最易。”曰:“何为?”曰:“夫犬马,人所共知,旦暮见之,不可类之;鬼魅无形也,故易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鬼非实物,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认为的“鬼样子”。因为是人死后变鬼,所以鬼的样子往往不如人好看。人怕鬼,可能跟它们过度夸张的狰狞面目有很大关系。 台湾宜兰头城中崙里中元节的顺风旗与彩球(2011,林秀富摄) 首先,鬼的五官十分惊人。有“无常鬼”,“青面高鼻红眼”(《履园丛话》);有“樱桃鬼”,“头、目、面、发,无一不蓝”(《子不语》);有“太和之鬼”,“无身有头,头长三尺,目大三寸,耳广七寸,眉广五寸,口广三寸,鼻大二寸,须长三尺,发长一丈,呼吸天炁,吐之成云(《道藏》)。” 其次,鬼的肤色五彩缤纷。有黑色,“有黑毛一团,类人头发,自土中起,阴风袭人,渐起渐大。先露两眼,瞪睛怒视,再露口颐腰腹。其黑如漆,颈下血淋漓(《子不语》)”;有红色,“肤体赤色,身甚长壮(《冥报记》)”;有绿色,“长三四丈,遍身绿色,眼中出血,口中吐火(《履园丛话》)”;有白鬼,“匍匐而出,遍身雪白,两眼绿光,映日如萤光(《夜谭随录》)。” 再次,鬼的身材极尽夸张。有十分高大者,“长数丈,腰大数十围(《志怪录》)”;也有极其矮小者,“忽见鬼满前,而傍人不见。须臾两鬼入其耳中(《述异记》)。” 宜兰头城孤栈造型的水灯(2011,林秀富摄) 最后,鬼的模样并不固定。鬼可以变化,因而并不只是以一种模样示人:“常隐其身,时或露形,形变无常,乍大乍小,或似烟气,或为石,或作小儿,或妇人,或如鸟如兽,足迹如人,长二尺许,或似鹅、迹掌大如盘,开户闭牖,其入如神,与婢戏笑如人(《述异记》)。” 古人描绘鬼的样子极尽夸张之能事,所以鬼有千形百态、千变万化:有眼无珠、有鼻无口、有手无身、有头无脑、有影无踪……鬼的模样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画鬼最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