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牟钟鉴:儒佛道相互渗透 影响——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国际儒学联合会 牟钟鉴 参加讨论

    文/牟钟鉴
    
    牟钟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东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形成儒佛道三家的文化圈,维系着东亚文明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其特点是:第一,三家在东亚各国间的传播是和平的纯粹文化性的,没有政治集团的操控,更无军事力量的征服;第二,三家以中华为腹心,又与东亚各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第三,三家在东亚各国成为社会道德生活三大精神支柱,深刻影响了各自文明的发展;第四,东亚文化圈长期是世界多元文明的高地,虽然国家间因政治而发生过某些摩擦和冲突,但在多数时间里东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地区,它的礼义文明得到西方启蒙思想家的青睐。
    佛教文化圈
    佛教圈是东亚最早形成的文化圈,它在唐代走向繁荣。早在公元372年(晋代),佛教即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王朝;公元552年(南北朝时期),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钦明天皇朝。唐朝盛世,长安成为佛教中心,名僧云集,日本、朝鲜僧人纷纷前来求法游学,例如,日僧最澄学天台宗,空海学密宗;高丽僧道登学三论宗,神昉学唯识宗。唐玄宗时,新罗王族金乔觉来九华山修法,圆寂后肉身不坏,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鉴真法师于唐天宝年间六次东渡日本,不顾生命危险,终于成功,创立日本律宗,并带去中华一系列文明成果,开通了中日文化交流宽广之路,被日本人尊称为“日本佛教与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宋代佛教禅宗、律宗和净土宗流播朝鲜和日本,使法眼宗在高丽王朝盛行,又推动了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日莲宗的兴起。此后中日朝佛教文化交往连绵不绝,佛教在三国皆拥有众多信众,彼此关系密切,积成深厚友谊,並使佛教在东亚三国的文化繁荣与民俗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赵朴初居士称佛教为连结中日韩的黄金纽带。早在东汉末,著名学者牟融从苍梧(今广西梧州)奉母至交趾(今越南河内地区)避乱,著《理惑论》,宣扬佛法。唐代及以后,中国僧人由南方赴印度求法,来往途经越南,传播了中国佛教,使越南兴起禅宗,成为佛教主流。
    儒学文化圈
    儒学传入朝鲜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先是在高句丽,接着是在百济,尔后是在新罗,主要在教育和道德方面发挥作用。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友好来往,于首都设立国学传授儒家经典,并建孔庙祀孔,以儒学开科取士。十世纪高丽王朝儒佛并尊互补。十三世纪朱子学传入朝鲜,郑梦周被推为“东方理学之祖”。自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尊儒抑佛,推崇三纲五常,尊封孔子为素王,儒学成为统治思想长达500年,有官学成均馆,有各地方乡校,儒家伦理与礼仪普及于社会,出现了有“海东朱子”声誉的名儒李退溪。日本占领朝鲜后,儒学衰落,西学进入,但儒学的民间影响仍根深蒂固。儒学东渐日本,以朝鲜为中途,在公元三世纪即有儒典进入。从七世纪始,中日互派使者,开拓了直接交流渠道。十三世纪,宋学传入日本,与禅学同时流行。至江户时代前期,朱子学发达,并形成日本本土若干学派。德川幕府时期,儒学达到鼎盛。江户时代后期,阳明学作为民间儒学与官方朱子学并立。儒学推进了日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事业。为了适应日本“大和魂”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将中国儒学五伦以孝为首改造为以忠第一,而且强调忠于天皇。二战以后,日本把儒学多用于企业管理以发展儒家资本主义,提出“《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儒学传入越南并流行大约在秦汉,逐步形成严密的儒学教育网络。1070年首都升龙(今河内)建文庙,祭祀孔子。1075年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取士制度,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废除。儒学作为越南社会主导精神支柱长达400余年,对于社会进步、道德教育、文化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儒学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的过程中,越南是重要渠道。
    道教文化圈
    东亚道教文化圈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过由于受老子“道隐无名”虚静精神的影响,再加上道教“杂而多端”及其与各种民间信仰的混然相生,东亚道教文化圈处在或显或隐的状态,既没有儒学文化圈那样的政治強势,也不如佛教文化圈那样的显荣优势,所以它的存在往往被忽略。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著《东亚道教研究》,该书依据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大量参考中日韩学者研究成果,论述了道教以和平方式从中国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半岛传播的历史过程,阐释了道教与朝、日、越诸国民族文化、固有信仰之间的互动,在涵化中产生的变异及出现的新道派特色。朝、日、越诸国的道教在信仰上以得道成仙为核心,以太上老君为教祖,以三清和玉皇为至上神,向往由众多神仙组成的仙界,这都是与中国道教共同的信仰。东亚道教形成以“道”为最高理念、以“尊道贵德”为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纽带。同时它们是一体多态的,各自构建本土道派,如朝鲜有花郎道和富有道教色彩的天道教,日本有事鬼道和包含道教要素的各种民间神道,越南有母道教、高台教。东亚道教重视养生修道术,建立道教医药学,遵行敬神的斋醮科仪,其特色文化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小说、诗歌、戏曲、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广泛渗透到民俗生活之中,因而在东亚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它仍然在民间保持着活力,成为东亚人相互聚同的文化质素。
    总的来讲,儒佛道在中国自汉末以来相互吸收、渐行渐近。虽然其间发生过摩擦褒贬,但隋唐以后三家合流成为发展大势,在会通创新中相继出现三个理论高峰:佛教的禅学,儒家的道学,道教的内丹学。三家会聚成中华思想高地,把文明的光和热辐射到多民族文化和多样性宗教之中。在东亚地区,三家文化圈也是相向而行,以互补共进为主流,虽然也有时扬此抑彼,但很快就恢复常态,并行互学,彼此借力,共铸东亚文化共同体之魂。由于三家文化的浸润,东亚地区在古代较早进入道德昌盛的状态,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近代以前受到欧洲人的敬佩,为启蒙思想家所向往,他们不断从东亚文明中吸取营养,从而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本文节选自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参加“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东亚文化圈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在当代文明对话中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