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在一个人心浮躁的年代 国学也被浮躁地利用了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方朝晖 参加讨论

    
    文/方朝晖

    国学热背后,隐藏的是数十年来行业价值被掏空、社会不能自治、未来飘忽不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些问题找不到对症的解决之前,指望靠复兴国学来解决问题,也许是南辕北辙。而一味追求外在效应,迎合大众趣味,只能把国学教育低俗化。这不是在复兴国学,而是伤害国学。
    
    国学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国学”一词边缘界定的混乱与模糊
    “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输入中国的。日本在江户时期出现过国学派、后又出现了国粹派,要以日本学问区别于中国和西方学问,以证明大和文化之独特伟大,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19世纪末,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国学”概念,后输入中国,20世纪初得到了邓实、胡适等人的提倡。大抵来说,“国学”当时被理解为“中国人固有的学问”,与它含义相当的概念还有“国粹”、“国故”等。当时引进这个概念也是为了和西方学问相区别,所以是被“逼出来”的。大家知道古人从不称自己的学问为国学,而直称其为儒学、道学、理学、心学、佛学、玄学、子学等。它们适用于全天下,岂能限定于一国?
    然而“国学”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
    一种典型的理解是把它理解为以儒学为中心的学问。比如马一浮先生将国学理解为六艺之学及其延伸;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演录》中从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等五方面来概括国学;现代学者如方克立将国学理解为四部及其相关之学,更全面些。
    还有一种更宽的理解,把它理解为以儒、道、释为主体,兼及诸子百家的学问。或理解为中国古代从先秦至明清的主要学术思想流派,包括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汉学等,以钱穆为典型。张岱年先生则理解为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学术”,这是现代学科式理解。
    最后,民间还有一种最宽泛的理解,即把它当作“中华传统文化”的同义词,诸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气功太极、茶道饮食、戏曲舞蹈、中医科技等等,凡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统统叫做国学,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了。
    总之,如今从们在使用国学概念时,采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态度。
    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国学,精神按摩与消费文化
    我总结国学目前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多种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大体来说有如下几种:
    一是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进的条件下,人们希望能改进生活的质量,比如茶道、烹饪、养生等方面的传统生活方式近年大行其道,就是因为能让不少人觉得这些可以他们活得更健康长寿,这些都可以打着“国学”的旗号来进行。
    二是权谋法术。许多企业家、管理人员对国学基本上一窍不通,但热衷于国学的所谓权谋之道,他们听说历史上的鬼谷子、孙子、李世民等人如何出奇招、高招、怪招,创造了神奇的功效,纷纷欲效仿之。其实国学中确实有极其深刻的管理智慧,只可惜很多人没耐心去学,总想“一抓就灵”。
    三是消灾免祸。人在有了钱之后,最害怕的当然是天灾人祸;而在遭遇困顿之后,最希望的当然是交上好运。于是很多人在国学中寻找法宝,希望得到庇佑、交上好运,于是风水八卦风靡一时,神道鬼道大行其道。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就有的传统,本是最下层没文化的老百姓才信的,但现在中国人相信此道者却大有人在。这可以说是当下国学热中最不健康的现象之一。
    四是附庸风雅。有的人并不是真的热爱国学或懂得国学,但是觉得家里放几部国学经典,身上穿一身汉服唐装,脸上养几撮黑长胡须,嘴里吐几句“之乎者也”,就算有文化、有品味了。在一个崇尚消费的时代,国学也是人们消费的对象;在一个人心浮躁的年代,国学也被浮躁地利用了。
    
    精神按摩与消费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是做人处世。不少人觉得古人在做人处世方面中积累了深刻的智慧,在《四书》《周易》《老子》《庄子》《坛经》以及象《菜根谭》《呻吟语》《曾国藩家书》等一类作品中,确实可以读到古人做人的智慧结晶。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国学而更加孝亲、敬长、懂事、明理。
    六是民族认同。随着国力的增强,国人的自信心大增,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发酵。那就是要追求与西方人不同,要在中国文化优越感中寻找满足。您想想,要证明中国不比西方差,国学当然是最有用的工具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学研究也容易被民族主义所绑架。
    七是文化素养。从古至今,文史知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气功太极、饮食中医等广义的国学内容一直是中国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即使是“文革时期”也是如此。把国学当作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是无可厚非的,也有着强大的现实基础。
    八是精神信仰。这本来是国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可惜真正能从国学建立自身信仰的人非常少。国学,特别是其中的儒、道、释,本来都是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的。不过其安顿人灵魂的条件也非常严格,需要接受严格的修行,需要有大德高贤的指点,需要有极大的人格毅力。现在这方面的国学传统非常薄弱,所以也容易被江湖骗子、假和尚、伪道士所钻空子。
    由上可知,看一个人是不是热爱国学,不要看喊什么,要看他行的是哪方面的国学,这样才可判断是真假优劣。
    民国与当下的对照,学术高阁中的精深研究与消费时代里的信仰缺失
    民国时期的国学热,果跟今天比起来的话,算不上是“热”了。那时社会相对自主,不可能全民跟风学国学;再说那时是小政府、大社会,官方并没有象现在这样力挺国学。国学热即使有的话,主要限于“一小撮”,影响力非常有限,基本上超不出知识圈子。至于在社会上,那时中国传统文化还非常强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本来就已经非常“国学”了,跟知识分子倡导的国学也没多大关系。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国学热(如果有的话),是由一批真正的国学大师提倡的。这些人从小家学渊源深厚,个人信仰坚定,面对欧风美雨,他们一方面以笔墨来捍卫国学的价值信念,另一方面更以自身的人格示范证明国学的永恒价值。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是在国学传统几乎中断、国学大师几乎灭绝的情况下提倡国学的。一方面,找不到或极难找到当初那样杰出的大师来引领风气,指导学习,自然容易被伪国学、假国学所蒙蔽;另一方面,在传统中断数十年后,人们对国学的理解也较肤浅,自然容易相信风水算命之类低层次的迷信行为。这些客观上都使得国学热中在今天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现象,引导难度也比较大。
    
    国学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国学如果能建立自身健康的传统,诚然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重要作用。但是,就一个民族来说,人心的浮躁、物欲的横流,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因素,我刚才已说过,其中最深刻的问题包括行业价值没有确立、社会自组织系统没有形成、意识形态千变万化、国家未来无法确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指望靠多念几本国学书、多恢复几个古仪、多搞一些国学教育,是很不切实际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