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状元们从哪里来?——明清科举地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阙里书院 王兢 参加讨论

    文/王兢
    高考成绩揭晓在即,各地考生都在估分填志愿。各省的状元们,呼之欲出;各省招生名额的分配,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这便是“高考地理”问题。个中所牵涉的“教育公平”或是“地区差异”话题,历久弥新。
    今人好将高考与科举相提并论。虽然两者决不能等同(一个是选官制度,一个是升学制度),但就选拔人才、提携上进而言,还是颇具可比之处的。与“高考地理”可堪比照的,自然就是“科举地理”。
    
    状元及第(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清两代的省界大致与今天相同。考虑到这个政区划分问题,那么唯有明清两代的“科举地理”,值得我们比而参之。何炳棣先生英文大著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明清社会史论》)广泛利用明清档案和各地方志,就此“科举地理”问题专辟一章(第六章,“科举的成功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成功的解答。笔者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将这章的部分内容凝缩成文,以飨读者。
    从“南北榜”到“江西内阁”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的裤腰带又有异动:他又要杀人了。这一年科举放榜,朝廷录取的五十一名进士竟然全都是南方人!
    有人告发,主考官刘三吾涉嫌舞弊、照顾南方人!朱元璋听说大怒,下令彻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朱元璋仍然认为科场舞弊。他将白信蹈、张信等二十多名涉事官员通通处死,刘三吾戍边。然后,朱元璋亲自阅卷,取了六十一名进士,全部是北方。这就是“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显示,北方饱经数百年战乱,文化教育水平已经大幅度落后于南方。五十一名进士尽在南方——这种南北落差,今天仍然存在。
    朱太祖用政治铁拳打造的人工平衡录取政策,并不能让北方士子就此知耻后勇赶上南方。即便是洪熙年间(1424-1425)科举施行南北分卷之后,也不能改变科举南强北弱的态势。从明初到正统四年(1439),江西进士录取量占全国首位。明初曾有“江西内阁”之称,一时间,台阁重臣皆是江西人——杨士奇,解缙,胡广,金幼孜。
    江西科甲为何如此之鼎盛?这部分要归功于社区努力保有一些“义庄”与“学田”,宗族间形成小型的“NGO”,能较好地提供对应试士子的资助。
    
    图表数据:何佑森《元代书院之地理分布》,《新亚学报》第2卷第1期,1956年8月(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此外,元代江西大量建设书院,73所书院的数目到了明初也是冠绝全国。种种因素合力,造就江西科甲鼎盛的局面。这其中又以吉安最为彪炳——欧阳修与解缙的故乡。建文二年(1400)和永乐二年(1404)的两次会试,吉安府均包揽了状元和榜眼,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纪录。我们试看明代进士总数排名前列的府:
    
    (史料出处:明清各地方志丛刊)
    风流人物,还看江南
    不过,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浙江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南宋以来奠基的理学传统,很快就在科举的成功上超过江西。王阳明的横空出世,更是激励了浙东几府的进士读书上进。到了十六世纪,浙江已经牢牢树立起全国的卓越地位,人文荟萃,藏书领先,成为学术的重心。绍兴、宁波、嘉兴三府科甲鼎盛,到清朝便有了“绍兴师爷”之说——人才过剩,做不了官,只好去做师爷了。
    但进入晚明,更加富裕、资源更为充沛的江苏终究取代了浙江,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成为全国科甲鼎盛第一之省。谢肇淛《五杂组》以一个福建人的视角看全国,得出了“三吴赋税之重甲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的结论。江苏以其经济之繁盛,经济形态之多样,富甲海内,经济活力和人文活力都在全国独占鳌头。
    晚明大臣习惯按登科年限、座主和地域结党,江苏出身的进士结党夥矣。“东林党”、“昆党”——仅凭书院和州县关系就可连结成党,足见江苏科甲之鼎盛。即便刨除家族地域“请托”、舞弊之成分,江苏的科举成就在明末也无人可以比隆。
    江浙两省的文化优势,今天也是无省能及。
    

    名次
    

    省份
    

    总数
    

    1
    

    浙江
    

    3280
    

    2
    

    江苏
    

    2721
    

    3
    

    江西
    

    2400
    

    4
    

    福建
    

    2116
    

    5
    

    河北
    

    1898
    

    6
    

    山东
    

    1723
    

    7
    

    河南
    

    1598
    

    8
    

    山西
    

    1109
    

    9
    

    安徽
    

    1036
    

    10
    

    陕甘
    

    981
    

    11
    

    湖北
    

    968
    

    12
    

    四川
    

    791
    

    13
    

    湖南
    

    426
    

    14
    

    云南
    

    241
    

    15
    

    广西
    

    173
    

    16
    

    贵州
    

    85
    

    17
    

    辽宁
    

    57
    

    22980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简表,史料出处: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
    江苏考生,吃亏岂在今天
    江苏的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清代。
    如果今天有一名江苏考生,对江苏高考名额限制这种类似“南北榜”的政策不爽,一怒之下穿越去了三百年前——
    他醒来一看,可能还要两手一摊——白跑一趟。
    从明初洪熙元年(1425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全国科举会试分为南、北、中三卷,每科考试会有相当不同——南方士子的卷子相对较难。但即便如此,各省产出的进士不定额数,江浙两省士子迎难而上,仍旧可以席卷科场。唐伯虎乡试还没考就敢说我肯定是第一(后来果然就是第一),其才气和豪气,岂容试卷难易抹杀。
    不过,康熙五十一年,朝廷有诏,推行“官方进士定额制度”。办法是,区内各省取中的进士额数,是依据情况调整而固定下来;各省在会试前不久,根据各省前三科应试总人数的粗略比例,确定其应中式进士名额——各省新科进士实际上被冻结在一定比例上。
    换句话说,清代的江苏举人们,若没有唐伯虎之才,即便比别省举人的成绩高出一大截,但“高分撞车”,未能竞争过本省优等生们,那么受限于“进士录取定额”,就会考不中进士!这与今天江苏考生们面临的窘境,简直如出一辙。
    唐伯虎当初放出那种狂言,很快便被怀疑舞弊、被科场案打击。今日江苏考生和家长们总算能争得一个结果,这还是令人欣慰的。
    我们看有清一代进士的地理分布表。清代不仅增加了“进士定额”制度,其对满洲贵族和旗籍士子的照顾,也反映到科举取士上。“满汉二尚书”是对满洲人士做官的照顾,“旗籍”取士则是在科举上的优叙。以旗籍单独为一省,其取士人数已可进入前半区。尽管,其真实能力,不敢恭维。
    

    名次
    

    省份
    

    进士总数
    

    1
    

    江苏
    

    2920
    

    2
    

    浙江
    

    2808
    

    3
    

    河北
    

    2701
    

    4
    

    山东
    

    2260
    

    5
    

    江西
    

    1895
    

    6
    

    河南
    

    1693
    

    7
    

    山西
    

    1430
    

    8
    

    福建
    

    1399
    

    9
    

    旗籍
    

    1300
    

    10
    

    湖北
    

    1221
    

    11
    

    安徽
    

    1189
    

    12
    

    陕西
    

    1130
    

    13
    

    广东
    

    1012
    

    14
    

    四川
    

    763
    

    15
    

    湖南
    

    726
    

    16
    

    云南
    

    693
    

    17
    

    贵州
    

    599
    

    18
    

    广西
    

    570
    

    19
    

    甘肃
    

    255
    

    20
    

    辽宁
    

    183
    

    总数
    

    26747
    

    (《清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简表,史料出处:房兆楹和杜联喆《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在分卷录取、进士定额、旗籍优叙等制度下,江浙、南方省份的科举优势,相较于明代便不再那么明显。河北、山东取士人数上升,北方逐渐后来居上(张之洞便是河北人)。极端例子如甘肃——“进士定额”之前,甘肃甚至没有出过一次进士。而在“进士定额”改制之后,甘肃进士总数竟高达255名。
    不过,江浙的优势仍然无法撼动,这仍然显示出南方的强大实力。注意,晚清出高阶人才最多的省份——湖南、安徽、广东(曾、左、李、康、梁)都排不进前半区。可见,兵贵精,不贵多。
    结语
    科举地理,南北之争也。综观明清两代科举地理,南方以压倒性的优势盖过了北方。
    孔子所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北方之强也,强者居之”,如若以“文与武”来概括孔子所说的南北退敛和肆纵之别,那么“南方”的文化优势,早就不经意间得到了预言。
    《世说新语·文学》所谓“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牵涉南北朝对立,姑且不论;《隋书·儒林传》所谓“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人深芜,穷其枝叶”则是论述南北学风问题了。
    南方固文胜于北方,但以钱钟书的话说,“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今日之士子,岂分南北?
    转自|“阙里书院”(微信ID:QueLiShuYua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