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学习用典:见之于未萌 治之于未乱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山东画报 杨朝明 参加讨论

    文/杨朝明
    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发表《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演讲,强调“战略布局离不开实际举措支撑”,指出“核恐怖主义威胁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日常预防和危机应对要双管齐下”,因此,“要做到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筑牢基本防线,排除恐怖分子利用国际网络和金融系统兴风作浪等新风险”。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典出于北宋范仲淹的《奏上时务书》,其原文为:“经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曰: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圣人当福而知祸,在治而防乱。”范仲淹在上书中,以经典格言,劝诫当时的皇帝明鉴福祸倚伏的关系,认为在事情未萌芽时就加以防范,在天下未动乱时候就加以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天下安康。习主席引用为“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一字之别,既强调要防微杜渐,更强调要洞察先机。
    
    范仲淹(资料图 图源网络)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这是先贤先哲的共识。老子《道德经》阐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提倡目光如炬,洞明深察,见微知著,在事情还没有突出或明显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去做,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老子分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未兆、未萌、未发的极其微小的状态,容易谋划也容易散失,因此,善于发现这个“微”就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境界。如果这个“微”是善的、好的、积极的,就把握不失,择善固执,从而引导壮大;如果这个“微”是恶的、坏的、消极的,就断然禁绝,勿使生长,防患于未然。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当年在洛邑后稷之庙堂看到的“金人铭”中,就有“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之类的警句,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时堵住就可成为滔滔江河。
    儒家的“中道”智慧其实也正是如此,所以《中庸》说:“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又说:“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作为中国智慧的最高结晶,儒家中庸思想与老子等各家都内在相通,且影响很大。如《管子·牧民》说:“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商君书·更法》和《战国策·赵策》则以“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进行建言谏诤,以变法图强,取得了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成功。还有《孙子兵法》的“先胜”和“不战而胜”思想,《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理论,后人“所以能见于未萌者,以明乎理故也”之说,都不外乎要人们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有明察秋毫的敏锐,有未雨绸缪的措施,预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习近平主席此前曾多次使用与“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相似的典故与说法,包含有深沉丰富的中国智慧,这都是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把握全局。习主席此次在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乃是提醒世界准确评估风险,果断处置事态,及时掌控局势,既合理利用核能,又维护世界核安全。
    转自|“山东画报”(微信ID:sdhuabao)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