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让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书:《周易》(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儒风大家 温海明 参加讨论

    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第四层意义,是心学通于河洛之道。阳明曾作《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文,其中写道:
    天地显自然之数,圣人法之以作经焉。甚矣!经不徒作也。天地不显自然之数,则圣人何由而法之以作经哉?王阳明写道:《大传》言卜筮而推原圣人作《易》之由,其意盖谓《易》之用也不外乎卜筮,而《易》之作也则法乎“图”、“书”。
    阳明认为“图”、“书”是圣人作《易》之本。
    朱子和阳明都深悟河图洛书为易道之源,他们都有人口传心授,理解这些天书揭示的通天之学。河图洛书是易道之源,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没有离开对河洛之道的领悟。
    
    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没有离开对河洛之道的领悟(资料图 图源网络)
    阳明心学之教,通于系辞玩易之教,这是学易的日常功课,但跟心学境界相通,这是心学通于易道的第五层意义。阳明平日玩易,他的诗中多处提到“玩易”,如“瞑坐玩羲易”“玩易探玄微”“相携玩羲易”“灯窗玩古易”,可见阳明在玩易之中悟道,感通心通于天,这既是心学境界,也是易道境界。比如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实理流行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至诚发见也。皆所谓‘贞’也。观天地交感之理,圣人感人心之道,不过于一贞,而万物生,天下和平焉,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心学通于易道的境界就是取法于天地之正道,心念发动都在天道之中,从而达到能够赋予万物生机,让万物尽性至命的境界。
    《易经》是一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书,其中“穷理尽性至命”就是如何运用天道于人世之间,也相应影响了中国哲学从古到今“尽性至命”的性格。犹如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如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都说明阳明的心学跟易道的境界可以一以贯之。他曾说:“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这种对心、性、命都相通为一的境界的理解,是说明他们都通于易道,也是需要悟性较高才能领会的表达,而用逻辑的、分辨的思维方式,则是很难理解的。可见,阳明心学,通于古代性命之学,这是心学通于易道的第六层意义。他说:
    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
    子思性、道、教皆从本源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
    阳明对《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性、命、道的理解,基本上认为它们同出一源,他把性看作天降本体,性体由生到死流行的过程就是道,人如果能够率性而行,就是时时刻刻不偏离天道。他把《中庸》的“命、性、道”与《易·说卦》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贯穿起来,说:
    “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读《传习录》,很明显地感觉阳明通过“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将《易传》与《中庸》贯穿起来,从而建立了一个心学的心,活泼灵动,而通于易道的哲学体系。阳明认为“性情之谓和,性命之谓中。”认为“性命”与“性情”是天命之性在生命中展开的两个不同方面。“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他还认为“中”与“和”的关系,好比《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说的体用关系,并借用《中庸》来表达:“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皆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所以认真品味《传习录》,常常感觉像是一个《中庸》的延伸版。《中庸》到二十章以后,讨论“诚”通于天,境界越来越高。《传习录》到后半部分,也跟《中庸》类似,调门越来越高,有点高不可攀之感,几乎句句都合于《中庸》的最高之境界。当然,到最后就只能是无言之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了。但这个境界,其实也是古代读书人都要认真体会的高妙境界,也是古代儒家能够正天下人心的根本所在。
    
    易 无思也 无为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第七层意义,是阳明自己明确提出的“良知即易”,也就是良知的发动都通于易道的变动。比如《传习录·下》有: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这里,阳明明确把良知跟易道联系起来,并借用系辞的话语,来表达良知通达于易之后的变动不息、无方无体的状态,认为能够悟透此道就是圣人境界了。可以说,良知是心通于天的良知,易道是人通于天的易道,二者在境界上是殊途同归的。而易道境界,其实就是通于天的良知借用阴阳来加以表示的状态,帮助我们通过阴阳系统来领会天道的运转流行,正如阳明写道:
    易也,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
    易者,吾心之阴阳动静也;动静不失其时,易在我矣。
    可见,易道境界也可以说是心的阴阳动静自然流行的境界,也就是人心的活动每时每刻的动静都合于天地的阴阳,心念所发一直跟天道的运行相合拍,这就是阳明所谓念念致良知的境界,也是致良知而合于易道的状态,也是心念发动,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的状态。可见,良知通于易道的境界,是需要体会才能理解到的,也是要靠实修才能达到的,而不是文字解说就可以达到的境界。正如阳明常常说明,知行合一的境界从来不是文字的诠释,更不是口头的虚说,而是心之本体流行都合于天理的发动,有点像心如明镜,从而意念发动跟镜之照物差不多,没有一点点执着,心念都能够合于天道,从而达到“无思无虑”的状态,正如王阳明说: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这样来说,心的本体就是心理流行,心动与不动,都要合于天地阴阳的运动,这不需要心思意念的有意安排,而是自然而然的心意发动,都跟天地阴阳的进退相合拍的状态。所以心学的易道境界,最根本的状态就是心灵的良知,是随时随刻跟易道合拍的,不是仅仅从心本身来理解就可以的,而是要从心念合乎天地运动的状态来理解才可以的。
    
    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 物来而顺应(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我就解说出这七层意思,希望这几层意思对于大家理解阳明心学,理解易学,进而理解今天儒学的复兴,大家应该达到的境界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