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王子今:海昏侯故事与豫章接纳的移民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文史知识 王子今 参加讨论

    文/王子今
    江西南昌墎墩汉墓的发掘,出土了等级相当高的随葬文物。许多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共同认为,这座墓葬很可能与海昏侯刘贺有关(参王子今《海昏侯墓发掘的意义》,《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6日)。墓主消费生活的高水准,应当是以海昏侯国的经济发展为条件的。刘贺以昌邑王身份入长安即皇帝位后,仅仅二十七天即被废。汉宣帝即位后,推行一系列政策“用章中兴之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元康三年)三月,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汉书·宣帝纪》)刘贺于是移徙江南。海昏侯国有四千户人口,王莽改称“宜生”,或许可以体现当时这里是豫章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这里也有进一步实现经济进步的基础。两汉之际,中原人口大规模南流,豫章郡接纳了数量惊人的北方移民。西汉海昏侯国的经营,在豫章地方经济开发史上可能具有先导性的意义。
    一 海昏侯:从“废归故国”到“就国豫章”
    汉昭帝去世,霍光以“承皇太后诏”名义,迎昌邑王刘贺入长安。据说刘贺“既至,即位,行淫乱”,霍光“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霍光首先表态:“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这一否定刘贺执政合法性的意见得到了“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和车骑将军张安世的支持。群臣“会议未央宫”时,“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离席按剑,以“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相威胁。“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因霍光精心策划,在“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的情况下,宣布刘贺罪责,以其“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确定“当废”。皇太后以“诏曰‘可’”的形式批准了霍光的决定。“(霍光)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汉书·霍光传》)。霍光的这一系列动作,表现出这位强势权臣的老谋深机,以及他的急切心情和横暴态度。
    
    霍光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于刘贺的处置,太后否决了“群臣奏言”依据“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的传统,“请徙王贺汉中房陵县”的建议,决定遣返昌邑,“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汉书·霍光传》)。《汉书·诸侯王表》的说法是“废归故国,予邑三千户”。太后之诏,似乎显示出对“群臣”视刘贺为“废放之人”的严厉冷酷的迫害方式有所保留的态度。
    据《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刘髆》记载:“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及哀王女四人各赐汤沐邑千户。”“国除,为山阳郡。”也就是说,所谓“归故国”之“故国”,仅仅只是一个地域符号而已。“国除”,表明昌邑国已经不复存在。得“赐汤沐邑二千户”或说“予邑三千户”,则体现了太后特别的恩惠。
    对行使执政权力并不自信的汉宣帝即位后,“心内忌贺”。元康二年(前64),他密令山阳太守张敞对刘贺予以“谨备”:“遣使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颜师古注:“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其措辞也谨慎小心。张敞受命“数遣丞吏行察”,并于“四年九月中”亲自“入视居处状”,用心“动观其意”,详细报告了刘贺的容貌神情言谈心态。由于张敞“条奏贺居处,著其废王之效”,言其“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汉宣帝“由此知贺不足忌”,以为刘贺并不构成对自己权位的威胁。于是,“其明年春,乃下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奏可。贺就国豫章。”(《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刘髆》)《汉书·宣帝纪》也有类似记载。
    我们注意到,就在刘贺“复封为列侯”的次年,即元康四年(前62),西汉王朝施行了覆盖面较广的“诏复家”的政策。诏令若干在高后、文景及武帝时代因各种原因失去“列侯”地位的功臣后代重新恢复贵族身份。《汉书》卷一五上《王子侯表上》可见一例,《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凡一百二十三例,合计一百二十四例(参王子今《论元康四年“诏复家”事兼及西汉中期长安及诸陵人口构成》,《中日学者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三秦出版社,2007)。“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可以理解为汉宣帝表现“骨肉之亲,析而不殊”或说“骨肉之亲,粲而不殊”的“至仁”宣传,同时也是“用章中兴之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之系列举措的先声。
    对于刘贺“复封为列侯”其名号“海昏”,颜师古注:“海昏,豫章之县。”人们会注意到,刘贺由“故王”身份得到“列侯”地位,其实际经济利益由“汤沐邑二千户”(或说“三千户”)增至“食邑四千户”。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被迫离开父子两代经营三十四年的“故国”,来到比较荒僻的江南“豫章”地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的传统,在刘贺被废十年之后依然曲折地得以贯彻。
    二 说“食邑四千户”“削户三千”
    刘贺封“海昏侯”之“海昏”名号,可能有政治象征意义。“昏”,应与霍光指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之“昏乱”有关。而“海”字,很可能与作为自然地理概念的“海”无关。其原本的真实涵义,或许是“晦”(参王子今《“海昏”名义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2期)。
    刘贺“食邑四千户”,可能是当时江南地方最富有的贵族。但同时,他又被看作“天之所弃”的“嚚顽放废之人”,受到地方官员的严密监视。据《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刘髆》记载:“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由“后薨”语,可以推知刘贺是在去世前不久受到“削户三千”的处罚的。对于“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有学者理解为:“万世又说,你何不在豫章称王,不要永远作列侯。刘贺表示将要这样干。”并以为是“谋反的言论”(参王恩田《“大刘记印”与海昏侯墓墓主蠡测》,《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15日)。此说恐不确。孙万世所谓“贺且王豫章”以及刘贺所谓“且然”,不大可能是说刘贺自己“在豫章称王”,只能是期盼汉宣帝封刘贺为豫章王。在汉宣帝以“至仁”表演“用章中兴之德”的时候,刘贺等产生这种幻想是可能的。
    “削户三千”是相当严厉的处罚。史载西汉列侯“削户”事,有《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宜城侯燕安“削户六百”,高昌壮侯董忠“削户千一百”,安远缪侯郑吉“削户三百”,信成侯王定“削百五户”;又《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宜春侯王谭“削户五百”;《汉书·文三王传·梁怀王刘揖》梁王刘立“削或千户或五百户,如是者数焉”;《汉书·张延寿传》张勃“削户二百”;《汉书·杜延年传》杜延年“削户二千”;《汉书·张敞传》“劾奏广川王。天子不忍致法,削其户”;《汉书·哀帝纪》及《朱博传》孔乡侯傅晏“削户四分之一”;又《汉书·何武传》成都侯王邑“削千户”等。其中两例所“削”户数无法统计,而梁王刘立与海昏侯亦无可比性,其馀九例合计六千〇五十五户。可知海昏侯“削户三千”是非常严酷的惩治。
    以“削户”比例计,傅晏“削户四分之一”,即削户25%。而海昏侯刘贺“食邑四千户”“削户三千”,竟“削”掉了75%。
    “削户三千”导致海昏侯国实力的严重削弱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三千”户百姓应当随即成为豫章郡行政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豫章海昏地方农耕经济的总体实力并没有削弱。
    
    削户三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