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楼宇烈 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权的时代,什么问题都要被问科学不科学。科学成为一切事物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文化只是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尤其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科学的概念。 ![]() 楼宇烈(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科学这个概念有多种含义,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辞海》、《辞源》上所讲的“分科的学问”,我们当今的文化样式就是将学科分门别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科则一直是综合不分的,简单来说就是传统文化是以综合性的学科派别来划分的。这是古今文化样式的区别,这种文化样式的不同,造成今天人们在认识传统文化时出现很多偏差。 自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更不用说科学了。以儒学为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其本身是综合的,按照分科的观点,就什么都不是。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分清楚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的文化样式是不同的:前者是综合的,后者是分科的。用分科的去评判综合的,传统文化似乎就被消解了。 中国宗教中,我们信仰的神都是天地万物本身。天地万物变化莫测,本来晴空万里,突然雷雨交加,一定是有雷公和雨师,我们不认为是超自然的上帝在发怒。而西方文化中神是造物主、救世主,天地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他们要重新唤起人们的自觉性,靠的是法律的权威和上帝的威严。中国文化中没有上帝的观念,没有造物主、救世主观念,我们是自己救自己,强调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祖先、子孙。 现在,我们缺失的是敬畏:对自己的敬畏,对他人的敬畏,对世界的敬畏,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所以,我们回归传统文化,就是要帮助人们重新确立敬畏之心。有这么一句口头语可以说明东西方文化信仰的差异,西方人一开口,说:“Oh,mygod!”中国人一开口叫:“天哪!”西方人信仰的是上帝、造物主,而中国人信仰“天”。西方人信仰上帝、敬畏上帝,是因为上帝是一切生命能够维持的根源,上帝会拯救灵魂,上了天堂将与上帝同在,对上帝持有一种敬畏之心,懂得感恩。中国文化也是一样,它告诉我们不要忘本,要懂得感恩,要怀有敬畏之心。其实所谓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在内,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要有一种敬畏之心,所有的宗教信仰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这三点。 今天我们应重新反思礼乐教化,礼教是不是只有“吃人”的一面?礼教是不是还有让我们真正懂得怎样做人的道理在其中?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将中国礼教的内容分为了四类:宗教、法律、习俗和礼仪。其中,法律是指一种自然法,人们所遵循的自然规范,不强制约束。这跟我们现在所讲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贯穿着乐教。礼教相当于宗教,乐教相当于艺术,而理学相当于哲学。儒家崇拜的是“天地君亲师”,荀子将其概括为“礼”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者,类之本也”,先祖是这一类生命的本源。“君师者,治之本也”,君师的教育,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跟其他人相处的原则,懂得感恩,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做人之根本,更是我们生存之根本。 我们常常讲,做人做事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天,本是指生万物的天、自然的天,而这里还指祖先、子孙后代以及同胞百姓。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曾有一段对话,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仲回答说贵天。齐桓公就抬头看看天,管仲就说,“所谓天者,非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天就是老百姓意愿的体现和反映。所谓“良心”,良也是天,就是要我们做人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中国人的信仰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简单来讲,对得起天地良心就是要敬重天。敬是礼的核心。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游历11个国家后回来说,中国要强大起来必须得有自己的信仰,有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精神支柱作为支撑。 儒家要成圣,道家要成仙,佛教要成佛,都是靠自己的修养、修行、觉悟而超越自我,而不是靠造物主的拯救。中国的宗教信仰本身就是充满人文精神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 ![]() 传统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总之,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即所谓“为仁由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