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从《朱子家训》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季音 参加讨论

    人人都有个家,都希望家庭幸福和睦。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
    
    《朱子治家格言》
    近日,读到一篇前人关于治家的格言,颇受启发。原题为《治家格言》,流传后通称《朱子家训》,作者是朱柏庐。这是一篇广传数百年而不衰的名作,它宣扬家庭的基本道德,主张要严格治家,在民间产生过广泛影响。我在少年时,父亲就要我认真阅读,并用大楷字抄在纸上,贴在卧室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些句子,我都背得滚瓜烂熟,至今不忘。
    朱柏庐(1617—1688)是江苏昆山人,明末的一个生员。他的《朱子家训》,是总结了封建社会里无数家庭兴衰的经验教训。文中的每句格言都来自生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稍懂文字者即能背诵。这大概也是它得以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柏庐是个哲学家,他主张知行并进,言行合一。对待《朱子家训》,他既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身体力行。明朝灭亡后,他就携家眷隐居山林,过着既清贫又和睦的生活,在当时曾传为美谈。
    几个世纪过去了。今日重读《朱子家训》,仍感到这篇几百年前前人总结出来的如何严格治家的经验之谈,确实颇有见解。诚然,朱柏庐所处的是封建社会,《朱子家训》宣扬的是封建伦理道德。但是,剔除它的封建糟粕,取其精华,其中有些论述仍有现实意义。比如,《朱子家训》提倡日常生活要注意勤俭节约,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话,与唐朝诗人李绅的著名诗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异曲而同工,成为传诵久远的名训,教育了多少后代子孙。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此时重温一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不是很有益吗?
    正确地管理好家庭,这是目前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就有了最重要的保证。中国古人历来把治国安邦与治家相提并论,十分重视治家,这是极有道理的。在当今我国社会既繁荣昌盛,又存在种种不良现象的情况下,严格地治家不是一件小事。
    作为一个公民,他应当爱祖国,爱人民,也爱自己的家。这三者是完全一致,互相促进的。对国家要遵纪守法,对社会要恪守公民道德。在家庭内部,也要讲道德,讲文明,夫妻和衷共济,正确地教育子女,把家庭营造成一个良好的安乐窝。可是,现在有些人很不重视这件事。有的人整天在外忙忙碌碌,把“家事”丢在一边。有的只是一味溺爱子女,不进行基本道德教育。有的甚至纵容妻儿为非作歹。近些年来,有少数官员走上了犯罪道路,原因之一,往往就是“后院起火”,妻子儿女或背着丈夫,或串通一气,从事违法活动,终至落入法网,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也毁掉了一个家庭。这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一个家庭就是个小社会,这里既有温情,也有矛盾,外界的污泥浊水,还随时可能渗透进来。如何治理好家庭?古人说过:“家何以治?曰各自尽。”意思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各自对家庭尽责,共同遵守道德准则,互爱互助,全家人一条心。这样,就阖家和和美美,成为一个抵制腐败的坚强堡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