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传炎帝受野猪用嘴拱土启发 发明耕地农具耒耜(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湖北日报 张真真 张成 参加讨论

    八大功绩成就华夏始祖
    厉山镇有一条老街,名“日中街”,街上商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如织……游客常常好奇,它为何叫“日中街”?据传,这是为纪念炎帝“首倡交易”的功绩而命名。
    《易·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即,正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通过交换各取所需。
    至今,在随北一些乡镇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如今称之为白午集。
    “但要说起炎帝的第一大功绩,应该是在农业方面,即‘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介绍,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上端木柄,骨质或石质的耜是下端的起土部分。相传是有次炎帝上山采药时,看到一群野猪用嘴巴拱土,由此灵感迸发而发明了耒耜。
    “别小看这把耒耜。”黄建勋表示,它使原始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精细耕作,从游牧到定居,农耕文明诞生,成为其后人类文明的基点和源泉。
    之后,炎帝还教先民垦渠凿井,浇灌农田;精作陶器,冶制斤斧;织麻为布,制作衣裳;相土择居,造屋建房。
    距炎帝故里约50公里,有一处重要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枣阳雕龙碑聚落遗址。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出土了多处房屋建筑遗存。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房屋已经使用了石灰以及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房屋建成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结构,并使用了推拉门,且多坐北向南。“由穴居到屋居,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变化。”黄建勋说。
    1978年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不仅让编钟蜚声海内外,也找到了史书上记载、秦汉时期就已失传的五弦琴。
    战国《世本》等古籍记载:“神农作琴”,“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上有五弦”。随州博物馆编钟乐团艺术总监聂荣说,五弦琴开创了中国音乐五声音阶,对应现代音阶中的“1、2、3、5、6”。以桐树这种材质作琴板,更是沿用至今。
    在安徽亳州华佗故里,华佗医学博物馆内列出数百位医学大家,排在首位的却是炎帝神农。
    《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相传神农为疗民瘟疾,从随州厉山出发,到过神农架搭架上山采药,在山西太原留下尝药的鼎,最后辗转来到湖南,误食“断肠草”而逝。
    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许多特效药,如麻黄可治哮喘,大黄可以泻火。人们景仰神农首创医药的功绩,将这部专著归之神农氏。
    祖孙华侨越洋送炎帝像
    炎帝功绩流传于世,其音容笑貌却未得以记录,遗憾地堙没在历史长河。
    再过两日,来自全球的众多炎黄子孙,将来到随州炎帝大像前,谒祖祭拜。
    这尊全球最高的炎帝大像,高95尺(约31.67米),手捧麦穗,目视远方。不少人会问,从何而知炎帝的尊容?
    “如今人们看到的炎帝神农形象,来源于清代著名画家吴承砚的一幅油画。”说起这幅画,年近八旬的杨光柱老人,讲述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曲折往事。
    1987年11月的一天,时任随州市外事接待办主任的杨光柱突然接到通知,一位美国华侨要送一幅炎帝画像过来。
    杨光柱和翻译周萍等5人赶紧前往接待。“这位华侨不会说汉语,用英语自我介绍说名叫周共·王德樵。”杨光柱回忆,周共·王德樵是拿着一本英汉词典,边翻译边查找找到随州的。
    周共·王德樵当时跟他们说,这幅炎帝油画像,是他的爷爷偶然在美国华岗博物馆看到的。据历史考证,炎帝神农油画本藏于北京故宫,后来被八国联军窃走,很长一段时间下落不明。意外看到这幅画像后,周共·王德樵的爷爷当即立誓:无论这幅画价格多高,都要把它买到手,送回祖国。后来他倾其毕生积蓄,终于购得这幅画。去世前,他嘱咐后人,一定要将这幅画送到炎帝故里。
    身在美国的后辈们,始终不忘老人的送画遗愿,终于在1987年,周共·王德樵将那幅凝聚着祖孙三代爱国之情的炎帝神农画像,郑重献给了厉山镇政府。杨光柱回忆,“那次,我陪着周共·王德樵到了神农洞前,他当着故土父老乡亲的面,卷起裤管指着膝盖说:我可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啊!”
    如今,这幅珍贵的油画仍保存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祭拜大典入选国家非遗
    2011年,随州祭拜炎帝大典的九项仪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这九项仪程分别为:大典致辞,大典开幕,恭启圣门,点燃圣火,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读颂祖文,盛世祈福,唱诵始祖。
    “其实,这项祭祀仪程沿袭自清代。”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担任十多年祭祀司仪的龚厚才说,清同治八年,随州籍商人胡兴普开始主持民间祭祀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祭祀仪程,并通过师徒口授传袭到今天。
    祭拜炎帝,古已有之。《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参加祭拜炎帝大典,已不仅仅是祭拜本身,更能唤醒炎黄子孙心中的仪式感。”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感叹:当我们披挂上黄丝带、站在广场之上的时候,那种久违的庄严在心中涌动,让我们在这种仪式感中学会敬畏,内敬才能外恭,才能在举手投足之中含有一种生命本能的仪式感。“文化的打造,是为了让我们更庄严。”
    堂堂中华,泱泱大国,数千年文化积淀铸就了文明礼仪之邦。谦谦君子有礼,窈窕淑女有仪,父严母慈子孝,兄弟姐妹情深;仁义礼智信传承,忠孝节义礼不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认为,如今承继民族文化传统、诸种礼仪有些失序的情况下,举办有庄严感和神圣感的祭祖大典,能让人心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构建起人们心中的礼仪秩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