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见习记者/崔文 记者/仝存瑞 黄瓜是一种普通的蔬菜。你知道吗,黄瓜得名,与一位石姓人有关。这个人名叫石勒,他被称为“从奴隶到皇帝的第一人”。 他生活在什么年代?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后赵皇帝石勒(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生传奇 石勒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到皇帝第一人 《晋书》记载,石勒为羯族人,他本不姓石,幼时名匐勒,后得字世龙,起兵后,更姓为石,才开始叫做石勒。 晋惠帝太安元年,并州饥乱,并州刺史司马腾大量缚卖少数民族的族人到河北、山东等地。石勒20余岁时被卖到山东做耕奴,后又被乱军掳走。 为求生路,石勒召集众人为盗,号称“十八骑”。当时晋室内乱,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刘渊和公师藩相继起兵,石勒先后投靠了公师藩、刘渊。 后来,刘渊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汉赵”或“前赵”),石勒驰骋疆场,在乱世中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 公元319年11月,石勒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以襄国为都城,史称后赵。公元330年9月,石勒正式即皇帝位。 “石勒由奴隶成为皇帝,并非一蹴而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郭善兵认为,石勒的经历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对今天来说,具有启迪意义。血统、出身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凭借,出身微贱的人只要有雄心壮志,辅以坚忍意志,深思熟虑,就有成功的可能。 宣教崇儒 继承先秦礼制,重视儒家学说 郭善兵说,石勒称王之前“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这一做法,是对先秦礼制的继承。 据史料记载,尽管小学在商周时就已存在,但大学在西汉时才得到完善,小学也在石勒兴建教育时正式确立。 石勒还在每个郡设立学官,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并设立地方学校,每郡招收150人,学生经过三次考试才能毕业,作为国家的后备干部来培养。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尚书传》:“年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郭善兵说,从这些小学的名称不难看出,其立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儒家文化,教授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儒家学说。 郭善兵还透露,在小学就读的学生,是后赵统治集团成员的子弟。其用意可谓昭然若揭,就是用儒家伦理思想学说,对后赵统治集团未来的组成力量加以教化,保障帝国及石氏家族统治的稳定。 正是这种政策的推行,使后赵在石虎的暴政下,依然雄踞中原约20年。 苦县屠杀 在今河南鹿邑,他屠杀了十多万人 后人在评价石勒时,绕不开他的一个残暴举动。《晋书》记载,“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 据记载,当时的东海王司马越成为西晋的实际当权者。晋军主力二十余万人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境内)时,遭到石勒截击。晋军战败,王衍及大量晋军军民被俘,石勒将被俘的十余万人全部杀害。 郭善兵认为,石勒的这一行为违背人性,但就当时历史环境来看,这或许是基于一些考虑而采取的过激举措。 首先,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石勒当过奴隶,血腥屠杀汉族军民,能获得报复的满足感;其次,被俘者多为西晋统治集团精英,消灭他们能有力地摧毁西晋统治集团的基础;再次,战乱时期物资匮乏,石勒无力向战俘提供物资保障;最后,石勒军以机动作战为主,带着大量战俘影响行军。 然而,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一暴行始终抹之不去。 黄瓜趣闻 “黄瓜”的得名也与石勒有关 人们的餐桌上有一种常见的蔬菜,这就是黄瓜。黄瓜原名胡瓜,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据记载,身为羯族人的石勒登基为帝,对人们将羯族人称为胡人大为恼火。他规定,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 有一次,石勒召见地方官员,襄国郡守樊坦也来了。召见之后,是例行的“御赐午膳”。石勒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 樊坦知道这是石勒在故意问他,便恭恭敬敬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为“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常见的蔬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