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历代令词请赏之四

http://www.newdu.com 2017-12-07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同样存在是否是李白所作的历代争论,直至今日,也还是众说纷纭:一些唐宋词名家如浦江清说不是,杨宪益、任二北等则肯定为“是”。理由也大体与《忆秦娥》相同。否定者认为中唐以前,词尚在草创期,这样成熟的表现形式,这样玲珑圆熟的词风,不可能是盛唐诗人李白的手笔。肯定者倒是多了一些例证。如有人认为词中有“伤心碧”这样的字眼。“伤心”在这里,相当于日常惯语中的“要死”或“要命”。现在四川还盛行着这一语汇。杜甫《滕王亭子》诗“清江锦石伤心丽”,“伤心丽”,也是“极丽”的意思。李白和杜甫都在四川生活过,以蜀地的口语入词,化俗入雅,妙语天成。“这也可以作为这首词是李白作品的一点佐证”。另外,比起“忆秦娥”,这首词断为李白所作,还多了一点史料上的证据: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载:“‘平林漠漠烟如织’云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太白所作”。文中提到的曾子宣,即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巩是李太白集的整理者,曾布家藏的《古风集》载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为李白所作,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
    关于此词的主旨,历来解说此词多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因此当以眺远怀人之作为妥,是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下面对此略作分析: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开头两句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为远景。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其中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其中“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又将主观情绪融入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使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以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魄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寞惆怅。
    此词最大的特色在于营造氛围。词中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 唐圭璋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 。‘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唐宋词简释》);蒋述卓:“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 (《诗词小札》)也都是意在强调这一特色。
    这首《菩萨蛮》的影响极为深远。南宋宰相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调笑令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词牌名的一种。有多种格式。源自中唐,《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部分文献称它为拗体之滥觞(起源)。代表作还有王建的《调笑令·团扇》、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和苏轼《调笑令》“归雁”、“渔父”二首等。
    韦应物(737~792或793),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德宗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全唐五代词》收其词四首:《调笑令》二首:“胡马”、“河汉”;《三台词》二首:“一年一年老去”、“冰泮寒塘水淥”。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因此词中的胡马就与征人的戍守和征战生活有关。这首小令就是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燕支山下迷路的骏马的焦躁、彷徨,来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困苦和迷悯。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在与匈奴作战时因迷失了道路而获罪自杀的。
    这首小令字数不多,但它写于中唐,词作为新兴的诗体刚刚起步,因此它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些开创性的意义:
    首先,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草原牧马图。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群胡马迷路时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词以二言叠语起首点出咏歌对象“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为我们描绘出边塞草原辽阔又荒漠的景象: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早春的残伴随着卷地的风沙,成群的骏马就散落其间。词人以此构成一幅气势壮观,境界阔大的背景。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由背景到特写,由群马到一匹迷路的骏马。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跑”同“刨”,用蹄刨地之意,这两句词将骏马迷路后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十分传神。“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短短十二个字便将失群胡马焦躁不安、迷茫困惑、挣扎无果的神情,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句。最后三句“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在强调失群的胡马焦灼不安和急切烦燥同时,还将塞外草原的空旷阒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既从马之望中写边塞晚景,又含象征意象于其中。使情、景融合无痕,使这首小词不仅是生动传神的特写,而且有深含的意境。但深含的意象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曹锡彤认为:“此笑北胡难灭之词。”,也认为:“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断,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好像都过于指实在。
    其次是以马喻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表情来暗示和抒发戍边战士的情思。具体来说,即以胡马在风沙和残雪中的迷路彷徨来象征离乡远戍的士卒的有家难回的失路之悲;用胡马迷路后的“跑沙跑雪”的急躁,“东望西望”的彷徨和独自嘶鸣的悲哀来暗示远在苦寒荒凉的边陲长期戍守的戍卒们的生活的困苦和归宿何处的人生迷茫。其中“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即征人从内地被遣戍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似乎轻松的笔调表现着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多少反映了征戌边塞的将士在塞外常有的孤寂忧虑的心情。
    和韦应物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也有首《调笑令》:“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写边塞老兵的愁绝心理,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方面与韦应物此词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戴词明确抒写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韦词则用失路的胡马来象征暗示。从奠定词的婉曲风格来说,韦应物的《调笑令》的开启之功更大。另外,韦词悲凉中不失雄浑,这在早期涉及边塞的词中也是别具一格的。从词史上来说。韦应物这两首《调笑令》,走出了沈佺期《回波乐》和张说《舞马词》这类应制的狭小圈子,表现内容更加多元化,词体的本色意识逐渐自觉,词咏情的特质也逐渐固定下来,为词“要眇宜修”的审美特质的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韦应物《调笑令》这类早期文人词对于词坛发展的一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