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国木偶造型艺术】 木偶造型的伊始是以民风民俗宗教仪式为内容,由俑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逐步以展成为木偶戏人物造型的。木偶造型属于木偶戏舞台美术范畴,客观它既是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被人塑造的戏剧中的角色形象,又是被人操纵表演的戏具。 中国的木偶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从俑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逐步发展成为木偶戏人物造型的。俑是中国古代社会用来代替人殉葬的明器。最初的俑,大都是用土或草制成的,造型极为简单粗糙,只有人的雏形。木俑大约出现在东周。战国时期的木俑制作比较简单拙稚,俑体扁平,只雕刻出粗略轮廓,画出口鼻眼,服饰用彩绘,体态表情已出现了模拟侍仆和武士等不同身份的服侍俑的形象。秦代木俑和陶俑,在服侍俑的造型上有所发展。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反映了秦代服侍俑形象的完美和陶制俑的精湛技艺。 西汉和西汉中期出现了大量的歌舞乐俑和活动的歌舞俑。俑的造型比战国时期的木俑有了很大进展,能够表现出模拟人物特点,而且姿态生动传神,制作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是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发掘出土的一批木俑造型。其中有戴冠男俑、着衣侍女俑、着衣歌舞俑、彩绘乐俑、彩绘立俑、避邪木俑等。造型古拙淳朴,体态神情各具特色。不仅表现出藏巧于拙、寓美于朴的艺术魅力,同时显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职务的差异。制作手法简练,取舍大胆,对于暴露在外的脸部细加雕琢,务使其逼真神肖;对于被服装掩饰的身体部位,则大胆削成粗线条的木胎,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简练的造型特点。让人注意的是歌舞俑和彩给乐俑,面部丰腴而秀美,都作屈漆跪坐歌唱和演奏的姿势,结构上已有了另做的关节。为活动歌舞俑的制作提供了雏型,使俑的造型,从形象和结构的安装上都向前迈进了,显然比秦以前的木俑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说明汉代木俑的结构已能作简单的动作。 三国时期水转百戏出现了机关木人。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机关木人不仅动作更加灵活,而且制出了“木道人”、“木僧”、“飞仙”等形象。这虽与舞台上表演故事的木偶造型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可以看出俑的制作和造型在技艺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隋朝时期,除了郭秃的形象外,又有了众多的木偶形象问世。 隋朝的“水饰”虽是靠“水力激发”展示人物故事的片断,出现了伏羲、黄帝、苍颉、舜、禹、女神、西王母、屈原、秦始皇、汉高祖、刘备等人物造型及神龟、黄龙、凤凰、鲤鱼、蛟、鸟等动物造型”“水饰”中机关木人的表演,虽与由人操纵表演的木偶戏尚有差距,但黄衮制作的如此众多的人物及动物的造型,无疑对木偶戏的造型艺术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唐代已有了“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的提线木偶造型;敦煌莫高窟壁画《弄雏》中的杖头木偶造型;《木人赋》中载:“对桃李而自逞芳颜”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木偶造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