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清华附小】 为实现“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清华附小确定教师的职场生命“样态”为:敬业、博爱、儒雅。清华附小正在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 而“1+X课程”建构与实施,对清华附小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期待与更大的职责。学生核心素养的整合与提高,倒逼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做一名复合型教师。 为此,清华附小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五加一”工程,促进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教学“多面手”;完善“导师制”和“带教制”,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学校正在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师队伍,为实现“1+X课程”改革提供了核心的人才保障。 当和清华附小老师谈起他们在学校成长的最初岁月,几乎每个老师首先都会提到“师傅”对自己的巨大帮助。清华附小实行“导师制”和“带教制”,每个新教师就会有自己的师傅,这些师傅或是年级组长,或是学科教研员,进校之初师徒便“捆绑”在了一起。 新教师有“导师”保驾护航 “2010年我刚入职的时候,带我的是王艳老师,她是年级组长,也是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她当时带我的目标就是怎样把基础打好。第二年,我的师傅换为‘1+X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兰老师,因为她的特长是科研,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清华附小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李春虹说,新老师工作前三年都有师傅带,师徒结合会考虑双方的意愿和兴趣点。一旦结合,平时的教研、比赛等都会“捆绑”在一起,这种做法让新老师进步很大。除了学科导师,每个新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时还会有另一位班主任导师,从他身上学习怎么管理班级,怎么与学生、家长沟通。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由附小的特级教师、23位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及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老师组成。清华附小数学教师易博认为,共同体的学习非常丰富且多元,青年教师不仅可进行跨学科交流,探讨教学、科研问题,还能在此谈论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对于青年老师的帮助非常大。 而让李春虹印象最深的则是两年前她去参加的海淀区“世纪杯”比赛,那场比赛从抽签到比赛只有两天时间。为了让她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团队所有老师都“捆绑”在一起,帮她找课件、做PPT。“比赛前一天晚上10点,老师们还在听我讲课,每个人帮我指出问题。到凌晨12点多,我的所有课件、设计才尘埃落定。”李春虹感慨,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鼓励教师二次职业深造 据清华附小副校长王玲湘介绍,学校面向全体教师业务提升的载体是“五加一”工程,“五个一”即读一本书、上一节课、做一个课题、编一份学业单、写一篇论文;加的“一”是展一项才艺。教师通过这六项,做好教学和教研,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清华附小还实行“推荐教师学历学位进修制度”,帮助老师提升学历水平,推荐老师就读首师大、北师大硕士等。清华附小不少老师借此提升了学历和专业水平,数学教师易博就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之一。 “学校非常鼓励年轻教师进行二次职业深造,支持本科学历的老师考研究生。”易博说,他们那一年有六七个年轻教师想考研究生,学校都非常支持,最终他考取了首师大的研究生。“我读的是首师大两年制的脱产专业硕士,学校让我带薪读书,还帮我解决了学费。我用了一年把该修的课程都修完了,第二年实习就回到学校上课。”易博说。 不仅是年轻教师,一些工作多年的骨干教师也被鼓励去继续深造。今年,学校就推荐骨干教师王丽星就读清华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其实,‘清华附小推荐教师学历学位进修制度’是保证为每一个想提升专业素养的老师提供机会。清华附小本身就是书香校园,不仅是对学生如此,对老师也是如此。”王丽星说,在清华附小校园,尤其是傍晚一直到晚上,各种读书沙龙比比皆是。王丽星说,在教学闲暇,他经常读书,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曾说,“学习是保养,不是治病。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实现保值与增值。”在清华附小,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使没能去继续深造,老师们也会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易博说,学校鼓励老师多读书,只要是教育类书籍都可以报销。学校老师们平均一个月要读一本书,大家还会定期进行交流。 “底线+榜样”促进教师评价 此外,清华附小还建立了全方位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老师去学习和成长。如“清华附小教师学术奖励”、“清华附小教师功勋奖励”、“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最具发展力教师评选”、“感动清华附小的年度人物评选”、“月度人物”等多种方式,每一位对附小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都能获得相应的激励。 王丽星主管清华附小的人力工作,在他看来,“底线+榜样”是清华附小“1+X课程”教师评价的基本模式。 在榜样评价中,体现教师奖励机制。在评选时,首先,被评价人结合“个人评价表”进行书面总结,主要总结自己完成工作情况、取得哪些进步和成绩,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以及下学年努力的方向。第二,结合教师个人述职,在网上进行教师间互评,进行“背靠背”打分。第三是“我和老师说句悄悄话”,学生网上评价打分。第四,将综合评价结果以诊断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个人,看到差距,寻找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为教师发展提供依据。 清华附小历来重视落实教师评价的榜样作用,宣传优秀教师的教育故事、工作细节、独特方法,为全体教师树立学习楷模,更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导向,以及重大决策论证与实施的依据。 “我们学校还有学术积分制度,鼓励大家发表论文、专著,不同级别的成果会有不同的积分,最后会根据积分情况进行奖励。”清华附小美术教师、骨干教师聂焱说,自己曾写过一篇教育类文章,得到了校长窦桂梅的肯定,她还向很多人推荐了自己的文章。如今他也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回归童画》。和聂炎一样,不少清华附小的骨干教师都发表了自己的专著,如王丽星出版了专著《寻找数学的宽度与厚度——我这样整合数学》。 易博指出,学校确实提供给了老师们一个施展的平台。清华附小承担的大小课题很多,因此即使是年轻教师也有机会承担课题任务,甚至是第一负责人。易博目前就是一个北京市课题的第一执笔人。通过承担课题任务,教学也能和教研紧密结合起来。 清华附小确定教师的职场生命“样态”为:敬业、博爱、儒雅。学校面向全体教师业务提升的载体是“五加一”工程:“五个一”即读一本书、上一节课、做一个课题、编一份学业单、写一篇论文;加的“一”是展一项才艺。 制度设计 一线岗位薪酬高于非教学岗位 王丽星,清华附小党总支副书记,主管人力工作 清华附小《教师职级聘任、奖励和管理办法》为教师晋升和发展指明方向,全体任课教师分首席、一级、二级、初级4级12个等次,全体班主任分首席、一级、二级、初级4级6个等次,教辅人员分首席、一级、二级、初级4级,每级每等从教龄、专业素养、引领作用等维度标准化,教师逐年逐级晋升,每个人清晰自己当下水平,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也是清晰的。 基于清华附小“1+X”课程课程改革,清华附小构建了一种全面可行的“本校”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这一体系遵循最近评价、全方位评价、发展性评价三项原则,建立了结果导向、注重过程、“底线+榜样”、树立榜样、立足团队、奖惩分明、学生与家长参与共七项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陆续修订、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教师评价制度。 在教师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而且关注教师育人、科研、合作的绩效;在教师评价方式与方法上,整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将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等,以评促反思,以评促发展,最终转化成生产力,将实效作用在学生身上,为学生“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 清华附小实施绩效工资,教师工作业绩直接影响其薪酬。教师干多干少、质量优劣,经评价考核后将决定其薪酬待遇。在清华附小,班主任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学校,有时甚至是学校的全部!因此班主任的薪酬待遇是最高的。总体看,教育教学岗位的薪酬待遇高于非教育教学岗位。 特级教师感受 我与青年教师并肩同行 王玲湘,清华附小副校长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清华附小也实行“引进来 走出去”的战略。比如清华附小引进了多名数学、语文学科的特级教师;在校多次举办高层次、高规格的专家论坛和研讨会,这可能是和其他学校不太一样的地方。同时,学校让教师走出去交流,参加高规格的研讨会、参加竞赛、扶贫等等。 在2011年来到清华附小之前,我是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这次重返校园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校“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以及“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之下,我开始回归教育本质。从曾经注重语文学科,到现在更加关注儿童。可以说,在学校整体课改的过程中,我带着老师们成长,他们也带着我在成长。我认识到只有学科,只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有儿童才是有整个世界,才是教育本身。 同时,我也从过去关注课堂的魔力,转变为现在关注整个课程建设。语文教育是不是一本语文书就够了?对语文学习有哪些实践样态?其实我是在走一个突破的路,这个突破的过程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回到教育的原点和本质。 青年教师观点 比赛与公开课不应被妖魔化 清华附小非常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以及公开课展示,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丁香杯教学竞赛,年轻老师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比赛,由导师进行点评。附小老师也会积极参加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学竞赛,并且取得了骄人成绩。语文教师李春虹认为,教师参加比赛是很必要也大有裨益的,通过比赛,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 “公开课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附小老师经常会有公开课,老师们会互相听课。”数学教师易博说,自己入职三个月就开始准备公开课了,公开课是一个团队的打磨。“准备公开课往往能起到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效果。上一节课一个领域就豁然开朗,上几节公开课对教师成长的帮助会特别大。” 易博认为,现在人们对比赛和公开课有些妖魔化,认为这耗时、耗力、耗人,但是他认为比赛和公开课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只是要注意不能太追求名利,否则可能走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