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自觉与平等:孔子释“仁”之精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以仁改造礼 
    孔子也讲礼,如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与礼互释,但两者有所偏重,礼属于外在仪式,仁属于内心,更为根本,反映时代特色。我们应该从社会变迁与学术思想转型来理解以仁改造礼。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学术界常以“礼崩乐坏”来形容当时的社会,指周代原有的封建规章制度和文化秩序开始瓦解,开启了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王官之学向百家之学的转变。在这一社会变动之际,亟需圣人出来改进,时势造英雄,孔子应运而生,担当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他清楚地认识到维护旧的礼已经不可能,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那就是系统阐发仁的价值。相对而言,礼属于周代的旧物,代表着等级,而仁则是春秋以来的开新,代表着平等,礼崩乐坏之后才有仁。他也意识到社会及道德的发展不能出现断裂,因此并没有完全否定礼,而是以仁改造礼,赋予礼新意蕴,期以仁与礼互动而达到维护世道人心的作用。
    孔子讲的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反映了仁的两大特点:自觉与平等,这才是孔子以“爱人”释“仁”的精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