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凛冬将至,古人取暖只能靠这些“神器”(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火炕和暖阁 
    北方的取暖方式是普遍使用火炕,尤其是东北人民,就指望热炕头熬过三九寒冬了。火炕即和灶台的火道相通的睡觉用的床,用砖和泥砌成。火炕也称“暖炕”或“暖床”,清代皇宫中,几乎所有的寝居之室都有火炕。另外还有地炕,地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也称“火墙”。墙下铺设火道,添火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烧上木炭,热力就可顺着火道和夹墙循环传到整个大殿,使房间温煦如春。这种整个设有地下火道的房间也叫“暖阁”,故宫博物院坤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
    曾于康熙五十年(1711)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描述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这种设备类似现在的地热,他还说:“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清代皇宫内有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专门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管理。还有负责分发柴炭的太监。明代也设有“惜薪司”,专管宫中柴炭的供应。
    前面所言都是室内取暖神器,那古人出门怎么办呢?
    达官贵族可以穿锦衣貂裘,乘坐的轿内也有暖炉等贴心设备,或者也可携带手炉类的防寒小武器。如果在室外固定的地方玩耍,也会放置火盆类的设备。《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乾隆与子女们观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而普通百姓就要绞尽脑汁御寒了。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古人在袍子里填乱麻或芦花取暖,保暖效果当然非常差。春秋战国有“鞭打芦花”的典故,说的是闵子骞被继母虐待,两个兄弟都穿棉花填充的棉衣,而闵子骞的棉衣填充的是芦花,芦花不保暖,闵子骞外出冻得无法驾车,父亲还以为他是偷懒,直到把他的衣服打出芦花才知道错怪了儿子。
    唐宋时期,贫苦百姓还有用纸填充衣服御寒的,称作“纸裘”,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揉皱之后缝进去,总比单衣御寒耐穿,不过这实在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无奈之举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