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喜玉,它也就成为了古人最重要的佩饰,而古人常用的佩玉有环、玦。环为妇女的佩饰。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 食——饮食有序。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 而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所食之物以杂粮作物为主,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 住——择境而居。古人讲求择境而居,因此他们将住宅分为“宅”、“馆”、“庐”。其中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 馆则比较华丽的,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草庐”。 行——出行有规。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礼记·曲礼》中提及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同时又可避让行人。 正如《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所说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古人在日常生活引入的礼制其本身就深含着对社会秩序的协调以及对审美情趣的重视与培养。 礼,虽独独一字,其中承传的,是由古及今延绵不绝的中国历史,是富含深韵的秩序之本,更是中国人胸膛里从不曾熄灭的文化之真,而这一些恰恰都是不应被我们轻易丢失忘却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