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植根中华文化沃土 滋养国民文化教育--学习习近平“9·24讲话”座谈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国际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语:为深刻领悟习近平主席于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9·24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教化之道,让当代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将国学经典嵌入师生脑子而获得丰厚的滋养,按照滕文生会长的批示,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于10月12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馆合作举办专题座谈会。来自济宁、济南、大连、南昌和北京海淀、朝阳、通州、大兴、石景山、怀柔等地专家学者、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校及中国教育报、国际儒学网、本根教育网等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座谈会参与者大多现场聆听过习近平“9·24讲话”,大家的发言怀有温情敬意,感受真切,认同度强,领悟深刻,表现出应有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现将座谈会综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一、“9.24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新境界,值得教育界高度关注并深刻领悟
    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面对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长篇讲话,实属罕见。讲话立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着眼于世界发展大势,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精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教化、治国理政以及维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系列讲话,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所阐明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新境界,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借“9.24讲话”东风,在新的起点上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认为,“9.24讲话”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充分表明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价值认同,显示了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取向,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广大专家学者多年来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反应了学者和民众的心声;从去年11月在孔子研究院座谈会讲话传递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北京大学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深刻阐发,再到出席如此盛大的国际会议,充分肯定儒学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发展理念及其破解人类若干难题的价值,明确提出对待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应坚持的原则,强调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开拓前进,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由此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牛喜平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了解学习它,只有深入进来才能感觉到他的价值,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故应引发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国际儒联本身也重视儒学教育普及,特别是2007年以来,叶选平会长提出研究和普及同等重要的思想,亲自主持首届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成立传播普及委员会,富有成效地开展海内外儒学普及工作。2012年9月,国际儒学联合会支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立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滕文生会长任荣誉主任,并合作举办“清源国学讲堂”,2000余名地市县教育局长、大中小学校长和管理骨干听取讲座;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已举办11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和6其尼山修学活动,培训大中小学国学师资1200余人。最近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和教育部来函,国际儒联滕文生会长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新编语文、历史、品德教材提出审议意见,期待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材,以效滋养国民文化教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俞家庆教授认为:“9.24讲话”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认识的一个新境界。习近平借助国际儒联平台向世界宣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把两年以来有关传统文化的讲话结合起来看,就不难领悟习平近讲话的深刻意蕴。从山东曲阜,讲到政治局学习,从北京大学,讲到海淀民族小学,又讲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中国讲到欧洲,从各种大场合讲话到个别谈论,每次都有亮点和深意。“9.24讲话”并不单纯是有感而发,讲话时间之长,内容之完整,基本思想之贯通,文化视野之广阔,立意之高远,均达到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新水平、新境界,值得教育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
    二、理性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努力实现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如何理性对待儒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是百余年来国人众说纷纭并持续探讨的重大问题。“9.24讲话”多维度回应了这一世纪难题。习近平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充分肯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充分肯定了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和延续发展壮大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
    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认为,“9.24讲话”全面回答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仅就传统文化的古今问题而言,一百多年来可大致归纳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就是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要打倒和抛弃传统,这个观点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直到“文革”以后逐渐减弱;第二种观点是要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认为其中有精华和糟粕,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种观点是全盘照搬和接受,认为传统文化一切皆好,应该完全照着来做。这三种观点现在都还存在,占主流的是第二种,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者尽管远未消声匿迹,但已不太多。钱逊教授觉得,“9.24讲话”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这就根本上否定了可以割断和抛弃历史的观点。既不能决裂打倒,或者说丢掉根本摘取枝叶,又不能够全盘照搬照用,结论就是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要推陈出新,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有区别的对待,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准则。
    “9.24讲话”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由此,具体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就是延续继承维护和发展,而不是鄙薄、否定或抛弃。在钱逊教授看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灵魂”和“根本”,首先意味着要有延续性和继承性,要贯穿古今,不能割断,而且在将来也是要延续下去,今天和将来也不能割断。当今文化是继承过去一切优秀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的根本精神也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明天的中国也是继承了历史的中国和现代的历史而发展下去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灵魂”和“根本”,还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就像血脉,流通在整个身体里面,而且一以贯之地渗透于整个过程之中。传统文化犹如一颗大树,从根上砍了,其枝叶难以获取营养,就难以维持其生命力。总之,文化需要传承、延续、发展,正如“9.24讲话”所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三、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积累和储存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彰显其修齐治平的独特功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积累和储存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有待于深入挖掘与阐发。“9.24讲话”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毫无疑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这些思想精神和理念有益于人文化成,提升人的学识、修养、心智和品位;有益于治国理政,为政以德,选贤举能,公正诚信,时中日新,赢得安宁。
    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思想,这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与修己安人、治国理政结合起来。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梳理出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体系,以凝聚共识,发挥修齐治平的独特功能,同时发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俞家庆教授看来,习近平在近期系列讲话中都提到了传统文化里的德目和核心概念。比如说在政治局学习会上就曾提出: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其中涉及儒家“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核心概念;在欧洲学院提到先秦诸子百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范畴;“9.24讲话”确信,至少如下15种思想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有所启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习近平梳理出来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值得我们借以分析传统文化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架构,这样才能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深入到人们的头脑里面去,才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久远。
    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注意到,“9.24讲话”讲到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其关键问题还是思想品德问题。讲这些问题以后,接着就讲“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随之列举了上述15种深刻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系统概括,值得继承和发扬。正如“9.24讲话”所言:“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儒家文化注重“修齐治平”,“9.24讲话”也明确提及。在北京师范大学于述胜教授看来,要真正接续传统,吸取传统“修齐治平”思想,不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那一批学贯古今中西的大师(像钱穆、马一浮、熊十力先生)为“跳板”。当人们大都有文化自卑心态的时代,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而且其思想贯通古今。比如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问题,结论往往莫衷一是:个人本位不对,社会本位也不对,既要社会本位又要个人本位。刘咸炘在1928年所撰《一事论》一文提到:论一事,论什么事,莫非人也,莫过学也,人生千事万事说到底就是学,千学万学说到底就是学做人。这就把传统思想根本的东西继承过来,也回答了很多外来的思想。他用四句话:社会主义是,社会本位非,个人主义非,个人本位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是对的而社会本位是错的,个人主义是错误的而个人本位是对的,是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人,关系中的存在,天地中的存在,在天地当中没有一个孤立的所谓的个人;但我们做事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甚至贡献于宇宙,需要从每一个人自身做起,以修身为本,成每个人内在的美,其为人之道就是成贤成仁,修己安人。这就在很高的层面上回应了儒家修齐治平、修身为本的理念,回应了我们现代思想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加个人本位,体现了中国思想本有的本末思想,由本及末,由末返本。这就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又积极回应了“五四”以来在中国盛行的新思想和思潮。
    四、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强化以经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本根教育,将当代核心价值观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9.24讲话”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显然,当代中国教育,理应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教育思想文化,也理应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升华;要认识今天的教育,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当代教育,都应该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而获得丰厚的滋养。“9.24讲话”还强调:“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由此不难推知,当代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需要花一番培根固本铸魂的功夫,尤其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进而洞见“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钱逊教授强调,既然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继承性、根本性和整体性,我们当代中小学文化教育也要注意抓住根本,体现灵魂。就中小学而言,语文、历史、品德课,甚至要开京剧课、书法课,也讨论增加诗歌散文的分量等,这些固然重要,但结合“9.24讲话”,尤其是思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国家发展的根本来看,教育整体上需要把握一以贯之的根本和灵魂,需要教出中华文化的精神来,能让学生从中理解或者增加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而不是局限于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学习经典和历史是基本的途径,问题是我们怎么深刻领会经典,如何通过系列课程来接受、理解、传承。
    毫无疑问,当代教育包括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强化以中华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本根教育,注重经典价值的有效传承。割断精神命脉,缺失经典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势必成为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华文化春天来临的脚步,众多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开展以经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本根教育。早在2010年9月,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就与大连金州新区在牛朝霞校长所在的开发区第七中学合作举办了首届中华文化本根教育论坛;此后创建的红星海学校,恪守黄济先生题写的“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理念,坚持“守根固本、和谐共生、多元发展”办学思路,把本根教育融入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之中,将和谐共生、多元发展建立在守根固本的坚实基础之上;近期作为金普新区东部教育集团任总校校长,依然探寻本根教育之路,要求师生诵读《论语》《大学》等经典,感悟修齐治平之道,颂唱《大同歌》,理解古圣先贤两千年前提出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梦。牛朝霞校长聆听并反复学习“9·24讲话”,更加相信守根固本才能以文化人,才能铸就民族文化之魂,确信将国学经典价值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传统文化立校,国学经典育人,已成为众多校长的信念。兰祖军校长结合自身先后就职的海口市英才小学和北京大兴区第二小学的经历,畅谈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样读经典。在他看来,小学阶段开展经典教育关乎幸福人生,让人安身立命,修齐治平。至于读什么典籍,小学低年级以《弟子规》和《三字经》为宜,篇幅各千余字,琅琅上口,易于诵记,中国历史的脉络及读书做人的道理都蕴含其中;中高年级以学习《四书》经典名句为主,主要涉及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经典言论,按周、学期、学年分步落实。至于怎么读经典,可以诵读、吟唱、背诵为主,多读多悟,长期积累,必受益无穷。推进以经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本根教育,就中小学而言,校长需领先;就区域而言,教育局长是关键,若能区域整体推进,功莫大焉。推进的难题在师资,包括经师和人师。就此而言,孔孟之乡的济宁市教育局,着力培训国学经典师资,成效显著。
    五、落实“9.24讲话”精神贵在多方自觉行动,完成“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需要共同担当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文化自觉,按照“9.24讲话”精神,“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儒学兴,看济宁。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加庚表示:作为“孔孟之乡”,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教育局尽管在“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方面作出了成绩,但聆听习近平讲话后觉得,要落实好讲话精神,需要有更强的使命感,更加自觉的行动。首先要继续开展国学导师高端培训和市级集中培训,完善国学经典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明年实现为每所中小学培训一名国学经典教育骨干教师的目标;二要全面推进以“诵读先贤经典,培育当代君子”和“用文化为生命打底,以经典为成长奠基”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师生共读经典、亲子阅读名著活动,形成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学校辐射社区的良好氛围;三要继续推荐国学教育基础较好的学校加入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借助联盟平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资源开发、质量评价等共建共享工作;四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经典文化特色,努力形成“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旋律。
    “以文化人”必须注重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习近平“9·24讲话”提出的重要命题。在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绪菊看来:“研究孔子、研究儒学”不仅“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走近圣贤、感悟儒学价值理念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于人类、有益于“以文化人”,必须深入研究“9.24讲话”提出的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何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利的启迪?何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利的启示?何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利的启发?诸如此类的问题,看起来是向专家学者提出来的,其实也需要一线教研科研人员作出回应。专家学者有能力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的主要概念和核心价值;一线教研科研人员就该想着,怎么把儒家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像习近平讲的那样嵌入师生的脑子里而受益终身。
    “以文化人”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杨玉慧副校长所在的北京通州区于家务回民中学自2008年建校之初,就力求将传统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主要是打造校园文化,树孔子铜像,建孔子孟子语录长廊、民族廊和孝道长廊,开辟仁义礼智信善孝勤政和展厅及历史文物展厅,每年9月28日举行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内化于心”重在开发校本课程以传道悟道做人,每周设置一节国学课,由年级组长任教;进行多学科渗透,将《论语》60则融于语文课,进行诵读、讲解并书写;每年一届传统美德情景剧,组织系列国学教育比赛表彰活动;每学期开设两次由家长参加的国学讲堂;近期还举办追寻家规家训呼唤良好家风活动。
    “以文化人”的成效,需要校长和教师及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之路上共同成长。肖印军校长所在的北京石景山区百年老校麻峪小学,自去年初全面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课题为引领、以课堂建设为主渠道、以教师为核心力量、校长与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整体思路。在肖印军看来,作为校长,推进国学经典教育责无旁贷,需要与老师们一道,形成文化自信自觉,并身体力行教师是核心力量。该校的教师70%都是中青年,对国学经典罕有接触,如今60%的教师参加了国学经典教育研修,并将尽早实现教师轮训一遍。教师逢会必读经典,每节课前老师和同学一起读,每天课间操时师生齐诵,教师和学生都抄写经典,练书法,写随笔,在这种读写的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添文化底蕴,浸润心灵,启迪智慧,教师和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之路上共同成长着。
    “以文化人”应该重视地域文化在文化血脉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副教授对“9.24讲话”提出“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深有感触,特别是结合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从事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深感地域文化在传播、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人文沿革的种种机缘,形成了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比如不同地域地的历史古迹、乡贤士绅、民风民俗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个“文”,不仅仅是指书籍,指经典,还包括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地域文化当属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是以不拘一格的形态,展示着不同地域上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可以说,地域文化资源是蕴藏民族文化精粹的一座座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宝藏!在我们传承文化血脉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很好地利用地域文化的资源,将很有利于增加孩子们对于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触摸感、亲切感,增强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的感受和领悟。我们的教育实验结果也证明,挖掘和认知地域文化,已经在很多实验校,成为传播普及中华美德的有效路径。假如各地的传统文化教育,都能够因地制宜,那将是一幅辉煌的血脉传承的画面。
    “以文化人”是区域党政工作的重要使命。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延绵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她抓住了人性最深处最根本的东西,融进了人们的血脉里,让老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能穿越千古、历久弥新。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顺才提到,当地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善于把握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广大干部群众日用常行的结合,积极探索回答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当地在认真总结全区近两年来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推进以“传扬民族经典、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敬业修身、政治忠诚,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围绕诵读经典、滋养心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孝老爱亲、仁者爱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围绕出入相友、讲信修睦,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围绕取之有道、诚实守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围绕崇文尚武、保家卫国,加强军营文化建设。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日常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怀柔区还善于把握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区上下正在开展的中心工作的结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APEC)即将在怀柔区雁栖湖召开,围绕着筹办APEC会议和建设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怀柔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责任意识,调动全区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会议筹办工作和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比如用儒家“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四海归兮,怀柔天下”等思想,首次面向全国征集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在北京市16区县中首次在央视《朝闻天下》、《新闻联播》投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文明怀柔、文化怀柔、清洁怀柔、美丽怀柔、唱响怀柔五个方面实施全民行动计划,深入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奉献,营造“当好东道主,迎接APEC”的浓郁氛围。
    首家孔子学院自2014年创立以来,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之际,习近平致信肯定10年来“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周连勇介绍了孔子学院发展态势,也谈到孔子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球孔子学院可喻为“一台戏”,这个“戏台子”搭起来了,但还需要稳固,需要凝聚共识赢得多方支持;唱戏的“脚本”还有待完善,要摸清家底,优化呈现形式,解决内涵建设上相对滞后的问题;“演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待增强,中方派出人员需要苦练中华文化内功,善于传播自身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多元文化,按照习近平主席要求:“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