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作,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有多个版本,其中王弼《道德经》通行本是最常见的。现在《道德经》中的一些文字,与近来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残篇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相差较大,学术界尚有争论。 关于《道德经》的主要内涵,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它是消极避让,不思进取的隐士哲学;有人认为它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还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的鼻祖等等。 在目前的学术界,以下概念研究较多: 道: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如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无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 无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意为,有无是相互相成的,难易高下长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无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万物。从这里,我们用现代哲学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 无为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达到无为。老子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的,自然故应无为,人应效法道的,让万事万物自己发展变化,无为就成为了无不为。 《道德经》中,还有许多观点。比如说,老子从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引发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是宇宙创生演化的基本图式。一是混沌一气,二是阴阳,道家将社会、人类、万物,看作是阴阳互补的结构,这又与易的原理颇为接近,开始涉及到了人身。后来出现的中医、养生、道教思想等无不以老子思想为宗师。总之,《道德经》一书,用语古朴,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