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方学校湖州州学的简称。也指仁宗时期教育家胡瑗在湖州州学办学任教时创造的经验。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祖籍陕西安定堡,人称安定先生。他20岁起与孙复、石介一同攻读于泰山,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历经卜年寒暑,学成后南归,在吴中设坛讲学。 宝元二年(1039年)起,湖州知州滕宗谅、胡宿相继兴办 州学,请胡瑗以保宁节度推宫衔任湖州州学教授,从康定元年(1040年)至皇祐三年(1051年),共历十二载。胡瑗以月河 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为寓所,开始了其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 唐宋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各州县学也以诗赋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胡瑗针对时弊,在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他把学校教育视作致天下之治的根本。主张“明体达用”,即通过学习诗书史传,明圣人之道之“体”,达到圣人之道之“用”。在教育方式上,主张因材施教,重视实学。分设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传授儒家经典。治事斋,主要传授各专门学问,如:治民、讲武、堰水、算历等。教学方法则强调分班教学与讨论。他严以治学并重视直观教学和实地考察,古代祭天、地、人的三礼仪物久已失传,他考证后在讲堂上画图表示,并曾带领弟子远游潼关、关中考察。他告诫学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要学生动静结合,文体并重。每次考试结束后,“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世人把胡瑗在湖州州学的教学方法称为“湖学”。 由于教育有方,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下诏各州县立学,派人到湖州取法,作为楷模。皇祐三年(1051年),先生赴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大理评事、太常寺主簿,改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他在太学仍依湖学制度办学,学生骤增,以至太学也不得不扩容。 胡瑗去世后归葬湖州,长眠于道场乡青山坞的幽谷中。著名书法家蔡襄为其撰写墓志,名相欧阳修作墓表,赞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王安石吟诗纪念道:“先取先生作梁栋,以次收拾桷与榱。”胡瑗墓始建于宋嘉祐五年(1060年),元时被毁,后历代多有修葺。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胡瑗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80万元重修,现墓呈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碑书“宋胡文昭公之墓”七个大字,平台墓前置石栏杆,墓道长约200米,和墓道相连有一石牌坊,额书“胡安定先生神道”,牌坊前跨溪筑石拱桥。墓侧今重建享堂,厅事三间,陈列安定先生事迹。这里三面环山,松木葱葱,景色幽雅。苏轼诗云:“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霄下幽谷”,何山幽谷即指此处。 胡瑗教育影响很大。其门徒中有理学家程颐、名相范纯仁,湖州人陈舜俞、朱临、莫君陈、周之道,武进钱公辅,福建刘彝等;当时在京城殿试中得进士的胡瑗的学生每年有四、五人。熙宁五年(1072年)其弟子、高邮孙觉出任湖州知州,奏请为先师立祠。神宗谕文“学宗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楷模”。这就是湖州绵亘八百余年的安定书院之始。其所创湖州州学教学法(世称“湖学”)为我国历代教育界所尊崇,民国初期各地书院旧址中“湖州法在”的匾额尚非罕见。 胡隐居苏州、湖州执教二十余年,前后受业弟子达数千人。当时,尚诗赋,独湖学以经义及时务。学中有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人各治一事,又兼治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由于讲习有素,教学有方,时人多称誉,有“湖学多彦秀”之说。学生应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于世用,若老于吏事者。庆历中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学,取其法,以教太学。皇祐末,召胡瑗为国子监直讲。数年,进天章阁侍讲,兼学正,管勾太学。其初,人未信服,谤议蜂起,瑗强力不倦,终于有成。其后,三十年犹用其规模不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