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泛滥于西汉哀平之世、盛行于东汉时代、衰落于魏晋之际的谶纬学说,对两汉的政治与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所谓"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而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常附有图,又称图谶。谶的记载,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而最古的谶书是《河图》和《洛书》。所谓"纬",是针对"经"而言的,为方士伟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来解释经义的著作。纬书的内容萌牙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同为神学预言,谶的产生先于纬。 汉武独尊儒术,经学被抬到崇高的地位。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影响下,神化孔子和经书的谶纬于此时兴起并发展起来。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为"七经纬"。哀帝、平帝之世,阶级及政治矛盾相当激烈,豪强、宗室以及后党、外戚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谶纬作为各种势力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在此时泛监成灾。王莽、刘秀称帝,都利用了鹰纬。他们在建立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谶纬实际上超过了经书的地位。 汉江武帝中元元年(56),刘秀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计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还有托为伏羲到孔子演绎的三十篇,加上"七经纬"三十六篇,共八十一篇,使图谶成为法定的经典,享有神圣的地位。刘秀还将其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被称为"外学"。其后,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谶纬在东汉时,已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谶纬之学,自汉武帝、哀帝、平帝至东汉,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俗儒的附合,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但一些有识见的学者,如植谭、张衡和王充等则坚决反对,揭露和批判了谶纬的荒谬无稽。魏晋之际,受玄学思想的冲击,谶纬日益衰微。南朝宋大明(457-464)中始禁图谶,隋炀帝也加以禁毁,但唐朝仍然续流行。不仅《唐书》和《新唐书》中有"经纬"和"谶纬"之目,就是《九经正义》出仍遵信谶纬。直至欧阳修作《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则子》、魏了翁作《九经要义》删去了谶纬之说后,谶纬才无人信从,此类书籍遂至散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合编的《纬书集成》。是目前所风较为完备的谶纬辑本。 谶纬之说,既是汉代经文经学思想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汉末年社会思潮的反映,对汉代的政治与思想影响极大。谶纬的兴衰史,表明谶纬的泛滥与政治危机的日益严重是互为因果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