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儒学 >

性善与性恶之争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中华五千年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人性论的一句名言,见于《孟子·告子》。孟子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生来心就是善良的。孟子又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即哀怜、同情之心。所以每个人都有"仁"、"义"的道德品质。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善,后天接触社会,产生物欲,放纵悖乱,而有恶性。主张用教育来扩充先天固有的"善",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如果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性善论为孟子伦理学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与孟子相反,战国时期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恶,有"好利"、"争夺"、"嫉恶"、"残贼"之心,还有"耳目声色之欲",所以人必好声色,意淫乱,至于后天表现出善,则是由于教育的结果,和孟子的性善的针锋相对。荀子认为古代圣人因人之性恶,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立君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苟子以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涂即途),而"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强调"君子"与"小人"可以互相转化,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不息,就可变成"圣人"。荀子的性恶论为其教育学说、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其言论集中于《荀子·性恶》篇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