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讲求“阳”,同时也很讲究“柔”,但也不谋求至刚至柔,而谋求一种“刚刚好”的柔与刚。 古语云“满招损”、“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就是指“刚”到了极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是指“柔”到了极限。 刚到了极限,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易经》乾卦第六爻的爻辞说:“亢龙有悔。”对于“亢龙有悔”,孔子对《易经》的解释是这样的:“高而无位,贵而无民,君子处下位而无辅也,故而有悔。”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一个人位置太高了,就反而没有位置;一个人太尊贵了,就会与自己的下属与群众脱节,所以就有“晦气”了。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处于太好的位置,就会与自己的下属和基层,无形中形成一堵墙。如果要让自己与下面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就那就放低自己的身段,懂得容人、亲人、近人。 而到了柔的极限,又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易经》坤卦第六爻的爻辞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阴柔”之功修炼到了极限,其实就等同于“至阳”,正如一只修炼成老虎的绵羊,现在正和一条龙在野外激烈的争斗。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太“刚”了不行,太“柔”了也不行。 在中国式领导力中,刚与柔的领导力类型有以下四种:一,柔遇刚;二,刚遇柔;三,柔遇柔;四,刚遇刚。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种类型的领导力的优劣与弊端规避。 第一种:“柔遇刚”型的领导力智慧。 首先,我们来讲个案例。 春秋时期,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货把持鲁国大权后,就去拜访孔子,想请孔子去作官,孔子避而不见,然后就留了一只蒸熟的小猪在孔子家。 按当时的礼节,阳货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给孔子,孔子就必须亲自上门回谢。但孔子又很不愿意见阳货,怎么办呢?孔子采取了一种变通的办法,就是想等阳货不在家的时候,上门答谢。 但天算不如人算。有一天,孔子知道阳货出门了,就去阳货家,但在路上撞见了。孔子没办法,只能上去打招呼。 阳货然后就问:“一个有才能的呆在家里,不去做官,而让自己的国家混乱,这是有仁义吗?不是啊!喜欢做官却屡次错过机会,这是有智慧的人吗?不是啊!时光如梭,时间不等人呀!” 孔子面对阳货的把他架在“仁义”“礼节”的高度下不了台,没有办法,只能答应说:“是的,我将去做官!” 但是,最终结果是,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阳货的权力集团内去做官。 这表明,在面对比自己还强势的对手,当然包括自己的上级和自己的下属,一个潜藏式的领导最合理的行为是“示弱”。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也很强势,二是自己比较柔弱。对于第二种类型的领导者,即本身就比较柔顺的领导者,采取“示弱”策略比较容易做到;关键是第一种类型的领导者,即自己也很强势的领导者,采取“示弱”策略就比较难了。 但即使是这样,如果要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那不管自己如何“强势”,面对对手也很强势的情况下,自己也应该采取示弱的策略。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刚遇柔”型的领导力智慧。 企业组织里人才各种各样。但“人才”不一定是“忠才”,也可能是“顺才”、“叛才”。林子大了,什么鸟会没有呢? 在这种组织环境中,刚强的领导人,如果遇到“阴柔”的领导或下属,其该如何面对?方法有四: 方法一:任用而不重用。 孔子的用人观有一条很值得我们当代领导者学习、借鉴。他说对于任用人一定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老板、CEO等权力高端人士,下面的员工往往是怀着毕恭毕敬的,至少表面上是毕恭毕敬。 而表面上毕恭毕敬不代表内心里也毕恭毕敬,有“君子”也夹杂着“小人”。 而“小人”往往是戴着面具的,别人摸不清他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因此,这就要求一个领导者要具备浓厚的辨识能力,要靠长期的观察去考察这个人。而考察的过程,就是只能先任用他,而不是重用他。 如果其品行或能力具备了能重用的标准,那再重用也不迟;如果其品行或能力走超出了考核者的心理承受力,那重用只会让自己的企业遭受损失。 方法二:任用而不亲近。 一个领导者,在带领一个团队时,总会遇到这么一些人,其才干卓越、但你搞不清他的忠诚度的深浅。这时候你是任用他呢,还是不任用他?我的建议是任用,但我却与他拉开距离! 为什么呢? 主要考虑到两点: 第一点,一个团队中才能卓越而不任用,是一种暴殓天物,是浪费人才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团队的进取力。再说,谁没有缺点呢?有缺点不一定就不是人才! 第二点:拉开距离,是为了自己领导团队的风险。任用一个才能卓越的人,如果这个人“反水”,损失往往比任用一个才能一般的人,更巨推毁力。而这正是很多企业在选人时,要求“德”的第一拉的原因。而如果采取重用而不亲近的策略,至少可以让对方整日诚惶诚恐,摸不清你的心思,然后更有力地为企业尽心尽力,把才智用在正道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方法三:亲近而不重用。 对于“柔顺”型的人,一个领导者也可以采取“亲切他”,却不“重用他”的策略方式。 例如在企业人事架构上,我可以把你当作自己的亲信,但我却不赋予你实际的权力。正如三国时期的刘备,面对诸葛亮这么一个很“柔顺”的智慧型人才,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生前,他也没有把军政大权完全下放给诸葛亮,而只是任命诸葛亮为军师祭酒,即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参谋或参谋长,其只有建议权,而没有执行权。 这种策略,可以有两点好处: 第一点好处:可以笼络到一大批贤人志士在自己的身旁,为自己所用,充实自己的“脑袋”,规避自己的决策风险。 第二点好处:可以造成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为自己的名誉,增加含金量,从而更大范围地笼络到更多的人才。 三国时期,如果要说到最大的用人败笔,很多人无疑会指向诸葛亮错用马谡。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这个评价是贴切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马谡是一个谋略型人才,而不用将帅型人才。而诸葛亮却误判了马谡的带兵能力,从而导致错失街亭,然后造成整个出师北伐战局的被动。 这就是“亲近”然后“重用”带来的后果。 方法四:亲近而不任用。 在面对柔顺型下属时,还有一种方法叫“亲近而不任用”。与“亲近而不重用”区别的是不重用不是不用,而是小用。 但亲近而不任用却是只把你养起来,工资照发,待遇照给,就是不去使用你。 在一个组织中,有些人天生合适去当助理型人才。助理型人才,虽然职务上是助理,是任用,但实质上,其本无多大的权限。其权限完全依附于上级领导。 对于这种类型人的人才,只要其忠诚度可靠,是一些完全可以亲近之人。因为这类型的人也有两大特征: 特征一:和顺。这类型的人好相处,并且用起来很顺手,能很好地掌握到上级领导的心理需求。 特征二:变通。这类型的人比较灵活,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很好地掌握分寸,因此团队关系往往处理起来比较和顺。 但是具备忠诚度,并不代表要去任用。因为,一个具备忠诚度的人,不任用,不给他具体的职务,有时候反而比较容易处事企业组织内的事情。相反,一个老板亲近,且被赋予了职务的人,反而在处理问题时,会显得畏手畏脚、缩手缩脚,不敢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大的动作、变革。 因此,“亲近而不任用”一方面是因为被亲近人本身素质、能力的问题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公司全局来考虑。 《易经》乾卦第一爻的爻辞云:“潜龙勿用!”这个“勿”隐含有巨大的内涵。 “勿”等同于“不”。但勿用,并不是不用,而是先把这条龙潜藏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大用”。 第三种:“柔遇柔”型的领导力智慧。 首先,我们来举一个关于水的例子。 水,大概是世界上最柔顺的物体了。现在,我要提出一个话题:当水与水,相遇了,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答案有四点: 第一点:水与水,相遇了,还是一样的水。 第二点:水与水,相遇了,水变多了,力量变大了。 第三点:水与水,相遇了,水变固体,结成了冰块。 第四点:水与水,相遇了,水变浊了,分不清当初,谁浊请清,混为一堂了。 关于第一点的结果,大家勿庸置疑,不管什么水,只要混合在一起,肯定还会是水,不会说水与水混合在了一起,就成了石头或木头。《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仍是同类,不可能成为异类。 关于第二点的结果,也比较好理解,中国有句话叫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一滴水也许只能做甘露,但成千上亿的河流汇聚在一起,就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这个道理。 关于第三点的结果,表明的两种力量的对比,即孰弱孰强,力量的此消彼长,强大的一方能控制弱小的一方,弱小的一方只能顺从于强大一方。 对于第四点结果,隐藏的智慧,其实与第三种相差无几,都代表两种力量的强弱此长彼消;不同的是这个结果更代表“正不压邪”、“阳不抵正”,令“纯洁的变得有瑕疵”,廉洁的也被染上污点。 在组织的领导层面,我们无乎都会遇到以上案例中,关于水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处世态度与方式。 例如A君是一家集团公司副总,某天,集团公司又在子公司选聘了一位优秀人才B君,进入到集团公司任副总,与A君为同级关系,隶属于集团公司总经理。 这时,A君就要面临着与上述关于水的案例中同样的四种处世哲学。 第一种处世哲学:A君还是A君,B君还是B君,“同朝为官”,各耕自己一亩三分地,力量均衡,互不侵犯。 第二种处世哲学:A君通过各种计谋,包容、兼并或收买了B君及其队伍力量,充实了A君队伍,A君力量更为壮大。 第三种处世哲学:A君通过各种计谋,本想包容、兼并或收买B君,但最终自己低估了B君,自己反被对手“禁锢”起来。 第四种处世哲学:A君与B君力量半斤八两,实力不相上下,你也想兼并我,我也想兼并你,但最终谁也没兼并谁,然后双方龙虎相斗,谁也没占到便宜。相反,反而让别人,如双方共同的上级领导,甚至下属捡到便宜,成为别人权力制衡的一枚棋子。 第四种:“刚遇刚”型的领导力智慧。 在企业组织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或领导,言辞犀利,神色严厉且行事雷厉风行,让人敬畏,甚至害怕、恐惧。如果你也是“刚毅”性格之人,面对这样的领导或同事,你又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兵法有句话叫:“知此知彼,百战不贻。”去了解、分析对方,是一种最实用的策略了。因为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别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营建组织内的和谐氛围。因为,你不了解对方,你如何去跟人家交往呢?你不了解对方,你就无法知道对方的习惯爱好或忌讳,到头来,对方还以为你是故意在拆他的台,让他难着呢? “刚毅”型领导无非有以下二种: 第一种,是“色厉内恁”型。 “色厉内恁”出自孔子的“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外表很严厉,内心却极为软弱的人,如果把他比较成小人,那么这类人大概就像是挖墙洞进行偷盗的小偷吧。 对于“色厉内恁”型领导,我们还需要分析一下,其“内恁”的根源,即造成其“恁”的原因是什么?大概有两点原因: 其一,没有能力,装有能力。 这类人等同于银枪蜡样头。这类人的“色厉”,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内心里却极其害怕别人挑战他,对他问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其二,有能力,但还不会当领导。 能力有余,但由于还没当过领导,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胜任领导一职,内心产生恐慌心理。 对于第一种原因,如果对方是你的上级,且你又无法改变他成为你上级的局面,那么尊敬他的言论,附合他的观点,但行为做事,在原则允许的规则下,仍按自己的方式去做,是一种好的选择。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正是这个道理。 对于第一种原因,如果对方目的纯正,只是心理上有阴影,那么积极为其献言献策,就一定会有所回报,然后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人际关系。只要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就会有是非观,有是非观,就会“因人而用,因才而用”。 第二种,是“色厉内厉”型。 “色厉内厉”即是指外表很严厉,内在也很刚毅的领导。对于外表严厉,内在也很刚毅的人,一般都是一些有理想而有追求的人。对于这类人,也有几种类型,即: 其一,厉而不欲。 “厉而不欲”是指对自己和别人都很严厉,且没有很大欲望,能从自我的品德修养做起的人。 在企业组织中,由于这些人有行为原则,其行事准则符合君子的标准,因此,不管对方如何刚猛、严格,他始终是自己可以合作的对象。 其二,厉而欲。 “厉而欲”是对自己和别人都很严格,但其有极大的个人私念,是外表道貌岸然,内在却行着苟且之事的一类人。 在企业组织中,对于这类型的领导,作为下属就要选择性地加以追随。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人而侍”,对于道德本质上就有污渍的人,自己大多只是其用人的棋子,说不定哪天没用了,就随着扔掉,甚至为其所卖。 在中国式领导当中,当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无非是“柔遇刚、刚遇柔、柔遇柔、刚遇刚”四种类型。老语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于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现实、现状,甚至是污秽,我们都不能回避,只能去正视、去面对、去解决,如此,才能解决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朔本清源。 领导,是什么?领的是人,导的是事。 只有从人开始做起,才能把事情更好地导入预定的目标,达到“变则通,通则达”的目的。 中国几千年来,行事的标准往往不是以“事”论事,而是以“人”论人。很多时候,一个人面对同样的事,面对不同的人前来办理,往往效果就不一样。这就是中国式的办事风格。 中国式领导也是一样,面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刚柔相推”的不同方式,往往能达成不同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