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哲蘅 什么是管理,各类书中众说纷纭。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有人说,管理就是“理事管人”;有人说“管人理事”……其实,管理指管的是理,管的有理,观象明理才是管理者必须把握的重点。以理行事,以理安人,按照道理来管理,才能有序、才能有效、有功。管理要懂得哲、事理、法理、伦理、物理、数理、情理、心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才能成事成业。企业管理,必须建立企业伦理,追求行业公理(行规、法规),尽力把握真理(规律),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的精神和理念。《周易》宝典中蕴藏着无数的管理的“理”,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使古为今用,用于管理现代化。 一、《周易》的易理与企业管理的哲学原理 (一)“顺天应人”——企业管理的顺应原理 《周易-革卦》中指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依顺天时、天理、因应民心、民情、民力是一切革命必须遵循的法则,也是管理科学的第一公理,是管理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汉朝王符在其著述的《潜夫论》中,对管理的最高境界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人君之志,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智)者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性情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起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精苟正则 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他指出管理不能忘记“道”、“德”、“教”、“化”。管理之要,首先要把握天道,人之“性与情”,其次把握人道,现实社规律,化与俗;第三,要明确目标战略;第四,要用教化手段——顺其心的感应方法。还要上应“道”与“德”,下应“心”与“性”。这也是顺应原理。《周易-豫卦》:“豫,刚应而志行,顺其动。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法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这个“大矣哉”指出管理者适时而动,顺天而动。这也是顺应原理的表述和运用。《周易-兑卦》也强调:“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可以看出“顺天应人”、“顺心而行”、“顺时而动”、“刚中柔外”都特别提出:管理要上顺天时(规律),下应民心。这样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则无往而不胜。“顺”与“应”,也可理解为“适应”与“转化”,这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适应转化”原理。革命要适应转化,管理更要适应时代环境,转化结构和人心。适应是积极的,转化是高效的,高效转化下的“适应”,才识积极的适应,积极适应下的“转化”,才识高效的转化。适应不是目的,转化才是目的。这是适应转化的辩证法,就是顺应原理的科学表述。 (二)“保合太和”——企业管理的和合原理 《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及利贞。”这就是当今强调的合和思想,“天以和顺而为命,万物以和顺而为性”,视和谐为均衡宇宙的根本法则,合和思想是管理活动中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思想。“合”就是融合、整合、符合、组合。“和”就是中和、和教、和亲、和顺、和平、和乐、。无论是和而合,合而和还是和合、合和都是追求协调和和谐的境界,融突人生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的五大冲突,以达到和和(共和)、和处(共处)、和力(共立)、和达(共达)、和受(兼受)五大中心价值观和原理。这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活生生的灵魂。比利时哈肯所写的《协同论》与美国彭其亚斯所写的《和谐》二书,引导了当代人类思潮。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倡导合和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保合太和”思想的光辉。管理的中心就是协调,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度的合和。 (三)“使民不倦”、“使民宜之”——管理的民本原理 《周易-系辞下传》中有“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种不劳民,有益民的思想就是民本的思想。这是中国帝王学的根本思想。也是管理学所共识的民本的思想原理。《周易》中反映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吴铁铸教授曾在其《试论中华民族人本内核》中对《周易》列述了“十民”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十民”之道看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民贵、民重思想皆源于此,当前的民本思想也同于此。 二、《周易》的易理与企业管理的权变原理 权变之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思想之一,强调持经达权,权不离经,权不损人,权不多用的原则。权变思想渊源与《周易》的思想。《周易》的不易就是经,“变易”就是权。持经以达权,以达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下》)”的规律。关于《易经》的变,其易理博大精深。至于如何变,仅从以下三点概述: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统一原理 《周易-系辞上传》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此乃《周易》中最精辟的论理,最精湛的命题,最精深的哲理,最精当的概括。是《周易》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华阴阳思维的滥觞。在管理中,必须充分理解变化的过程和层次,规律和途径。这就是要强调分化(即一分为二)、统合(合二为一)、反复(一而二、二而一)、变动(时而阴,时而阳)、中介(阴与阳之间的中介,就是三,事物的状态是一分为三)的道理。了解了上述原理可以把握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当今时代是变化的时代,管理取胜首先要识变、驭变、处变、适变、化变、权变、通变、革变之道,其源于易,它也适用于兵法与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一阖一辟谓之变”管理的开关原理 《周易-系辞上》有:“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阖是关,辟是开。南宋蔡元定说:“天下万物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万象出于一方(阴)一圆(阳),尽起于乾(阳)坤(阴)二画。”确实管理的道理不外乎一开一关,管理必须制度化,制度就是开关,凭借一开一关,使大家朝着目标努力;管理必须人性化,人性化才能使员工开心、关心,关心使之凝聚化,开心使之团结化,形成安、和、乐、利的氛围和环境;管理必须系统化,系统对外要封闭。而系统对内要公开;责权利要公开,有法,识法,执法要公开;控制要封闭,前控、现控、后控要封闭,信息要封闭,前馈、现馈、后馈要封闭。管理必须风气化,风气,其实就是把应该打开的打开,把应该关闭的关闭起来,这一开一关之间就形成了风气,管理者必须把握开关的原理。 (三)“往来不穷谓之通”——管理的变通、通变原理 《周易-系辞上》有:“往来不穷谓之通。”又有“通变之谓事”。管理工作必须往来不穷,人与人往来,产生感应和沟通,感通;事与事往来,要发生关联,要联通、圆通;物与物往来,要流通、贯通;信息与信息要往来,要畅通、亨通,只有通才能顺,才能有生机和活力。变通就是要办事要变通,死板而不灵活就办不成事。领导者要通变,要了解变化的道理去领导变化,精通变化的公理,纯熟领导变化的艺术。通变的领导有四种人: 第一种,了解了未来应如何的变,在未变之前就领导了未来的变化。 第二种,是应变、处变,当变化开始时,能把握机会领导变化。 第三种,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变。 第四种,社会都变了还不感觉,仍旧保守。 管理之事要变通,有时“能说不能做”,有时“能做不能说”,有时“不能说,不能做”,有时“大声说,大胆做”。管理工作要变通,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达斯(HERACLTUS)早就指出:“宇宙没有绝对的恒定,也没有相对的恒定,一切都是虚幻的,惟有变化是真实的。”正如当今管理者所言“世界一切物质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可以看出“事物本质上都有矛盾,相排斥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最完美的和谐。”管理中领导变化就是要把握矛盾,用“中”把它统一起来,世界充满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但这种支持性和相异性并不意味着不一致不和谐。所有这些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和谐是它自身的相和谐;对立面并不是彼此的排斥,而是相互依存,对立造成了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周易》所示变化之道,正是管理的核心,是重要的应变原理。 三、《周易》的易理与管理的经营原理 经营,是人类活动的必然现象。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经营,国家需要经营,企业需要经营,家庭需要经营,个人为了完成生存目标,也需要经营知己。经营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永无止境的综合艺术。管理是一门深奥的科学,《周易》的易理中深藏着经营的艺术。 (一)“富有谓之大业”——价值空间的增效原理 《周易-系辞传上》有:“富有谓之大业”的思想。《易-系辞传下》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即仁。天地无心而生养万物,故其大德曰生不曰仁。圣人有心而仁民爱物,故其大德曰仁不曰生。圣人参天地(依据,参照天地的规律、天时和宽厚、博大)法天地(效仿、效法天地的仁慈、厚道和包容,仿效天时和地利行事),全由他能仁。在天地曰生,在圣人曰仁,生与仁是一回事。“圣人”即作《易》者也,也是居最高地位的管理者。“圣人之大宝曰位“即“圣人”最宝贵的也就是最重要的是管理职权。“圣人”靠他的管理职权来管理人民,调理天下。“圣人”巩固其管理职权的基本办法是仁,聚拢人民的重要途径是财。财是百物的总称。天下人非财不聚。故天地生物,圣人则要备物尽利养民。财乃养命之源,物乃人之所需,不以义调理之则必生纷争,所以“圣人”还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理财”谓发展生产以利民生,是谓养民。“正辞”是进行礼教,以化民俗,是谓教民。“禁民为非”是施之禁令,致之刑法,以齐(管理、治理、调教、调理)其不可教者,是谓齐民。“禁民为非”其实也即所谓的“义”了。总之“圣人”管理民众的办法不外乎仁与义两个方面,而以仁为主,辅之以义。用后世儒家的话说就是“宽猛相济,恩威并用”。《周易》在卦中多曾次提出:“富有颐养”、“劳民相劝”的富民思想。这一思想管子深入说明。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安,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者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畏者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而后治国。”民富则国安,藏富于民是强国之本,用于治企,治家亦然。那么怎样才能“富有大业”呢?《易-系辞上》中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把握规律,推行道理,举措实干,自然能成就事业。要想成就大业,就要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利润,只有增益、增殖才能富有大业。 1.“功业见于变” 2.“生生之谓易” 3.“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二)“日新谓之盛德”——价值时间创造原理 《易-系辞上》有:“日新之谓盛德”日新的思想是汤的开国君主汤刻在脸盆上的座右铭。《大学-盘铭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要求自己每一天要创新,天天创新,永远创新。这就有开拓时间价值与创新价值的双重内涵。创新、革新、新民、新政,这就是《周易》中的重要易理及宝贵价值之所在。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与不竭的动力,这在管理中是核心的价值观。我们的先哲提出不但要创新。而且要天天创新,关注创新的时间价值。 1.“变通趣时”的原则。《周易-系辞下传》中有:“变通者,趋时者也。”趋读为“趣”,就是要适应时机、时运才能变通。把握机遇是当今企业管理的关键——时机管理。变通之成功在于识机与运机。唐代李荃说过:“时之至间不容息,先之者太过,后之者不及。”苏东波更指出:“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适时而动。趋时而作是管理至要。 2.“与时偕进”的原则。《周易-损卦》中有:“终日乾乾,与时偕进。”时者天时,管理中减损,增益,盈余,亏虚,都是随时而变化的,过刚过柔均不可,要终日有忧患意识,危机感,戒慎恐惧,经营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成功。当今企业有“惧者生存”的法则。 3.“见机而作”的原则,《易-系辞下传》中有:“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光,见者也。”“几”是事之未形之契机,抓住者成势,错过则莫追。“时”是已然之势态。发现事态的征兆,就立即行动,这就是兵书中的重要思想,商家的成功诀窍。诸葛亮在其《心书》中说:“天以愚克智,命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动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事机,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苗头;势机,是形势发展的转机的势头,情机,是情绪激发而行关键的劲头。依三机而动,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4.“应天时行”的原则,《周易-大有卦》中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时行,是以元亨。”既要顺应时机、时序、时节,又要因应民心、民需、民情、才能使管理工作大善而亨通。 5.“止行动静”的原则,对于圣人的要求《周易》中有很多《乾卦》中有:“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又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该行则行,该进则进,该止则止,该退则退,又不失其正,这才是圣人之举,无往不利的艺术。 1. 2. 3. 4. 5. 管理之道点点不离把握机遇之道。 四、《周易》的易理是导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周易》者,集中华上古阴阳文化之大成也。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界的阴阳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复杂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身的行为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发展向上,为人类造福。通观《周易》的思想,就会明白。它是一部伟大的“天人之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是大道之源,众经之首。 《周易-系辞上》说:“是以明于天道,而察于民情之故,以前民用。”所谓“明于天道”,译成今语,就是了解自然。“察于民情之故”译成今语,就是了解社会。“以前民用”即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易-豫彖卦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法清而民服”,《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剥彖传》说:“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颐卦彖传》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人及万民”。《咸卦彖传》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恒卦彖传》有:“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睽卦彖传》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革卦彖传》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消息,而况乎人乎?” 所以,《周易-系辞上》指出:“子曰:夫易者何为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此“通志”、“定业”、“断疑”之功可谓神矣。《周易》可传圣人“唯天下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地之大本矣,知天地之化育”。“大经”(大纲),“大本”(立业根本),“知天地之化育”(化育万物的科学规律),这些都是大智慧、大思想、大思维、大思路。难怪有人赞美《周易》为: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数术、人生道路等指导性全书。它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探索宇宙变化之奥秘,窥视人生机缘机遇之法则;成为一切学术的思想之源,人类行为的规范。它是智慧的智慧,知识的知识,学问的学问。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哲学思维体系及其成就和价值,令世界震惊。正如西方智星爱因斯坦所感到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家的形式逻辑体系(欧几米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明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商务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世界的古代发明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作出这以结论的英国博士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爱因斯坦的惊奇:“造成欧洲现代科学的灵感也许是欧洲人的,但欧洲最‘现代’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所受到的庄周、周敦颐和朱熹这类人物的恩泽,比世界上现在已经认识到的要多的多”。李约瑟博士所列举的三个中国古人,都是著名的治《易》大师。庄周的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而老子的《道德经》又是在《周易》的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他由阐发易理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创始人,而“理”又渊源于易理,其主要思想在其所著述的《周易本义》和《太极图说解》中得以充分发挥。 李约瑟博士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技术,正是从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妨说,顺着中国古代文明这条线索挖下去,在它的源头,我们找不到其他,而只有《周经》。《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开端。用康熙皇帝的话说“于此滥觞”。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它科学思想的广博,内涵的深厚和细蜜。它作为东方科学文化体系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科学文化体系长期交光互影,相互渗透又个自独立发展,并不逊色。只是在近百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在科学上比西方落后了。那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科学?李约瑟博士说:“至于远东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仍被云雾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二000年三月,科学家杨振宁在《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时解除了李约瑟博士的遗憾,他说:“物理研究到尽头,就是哲学,而哲学研究到尽头就是宗教”。这位科学家的感悟已不是科学的本身,而是科学的本元。我们相信科学,而科学研究到尽头就是信仰。信仰决不是指三大宗教,而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老子《道德经》中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无,能知古始,是为道纪”。“道”即是规律,“纪”是法则。中国先哲不信鬼神,只信“天人合一”之理,无极而太极之道,就是中国元典《周易》的易理,它内含着许多“道纪”,这是一切科学所追求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