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诚者天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刘刚
    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从天道诚信来说明人道必须诚信的道理。在现代环境中,社会资本构成企业的重要资源,而由于诚信与各利益相关者所建立的信任关系,则构成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有助于企业提高交易效率。
    天下之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诚信。管子强调:“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将诚信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地位,认为诚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东汉思想家王充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论衡·感虚篇》),可见“诚”的力量之大。
    诚信的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至国君,下至百姓,无不受到广泛的熏陶。三国时期,卓恕为人非常讲究信用。他从建业(今江苏南京)回老家会稽(今浙江绍兴)去,向诸葛恪辞行。诸葛恪问他什么时候再来,卓恕说了一个具体的日子。到了那一天,诸葛恪做东请客,大家都停着不吃不喝,为的是等卓恕的到来。宾客们都说:“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之遥,怎么可能按时到来呢?”不一会儿,卓恕果然到了,满座的宾朋皆惊讶不已。
    诚信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领域。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崛起就建立在以诚待人、以信接物的基础之上。以晋商为例,祁县乔氏在包头开的各复盛商号,所用的斗秤比市面上的其他斗秤会略微让给顾客一些。复盛商号以足斤足两著称,在当地居民中信誉卓著。有一次,在包头的复盛油坊运胡麻油回山西销售,经手的伙计为图厚利,在油中掺假,被掌柜发现后,要求全部倒掉重装。
    中国自古以来的诚信观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利用自己在社会结构关系中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资源,具体包括个人关系、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及信任关系等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信任关系。已故的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与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因为源于各种社会关系,更不具形,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如果人们关注社会资本,并能对社会资本有意识地进行投资,就能够显著地提高自己的资源配置能力,降低交易费用。
    按照社会资本理论,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以及基于这种信任所形成的关系网。企业诚实守信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储蓄”过程,通过获得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企业不断地积累社会资本,以期对社会资本的“储蓄”在未来可以连本带利收回来。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曾经连着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的是,乐羊担任魏国的将军,领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将他的儿子作为人质威胁乐羊,但乐羊进攻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攻打得更加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的儿子杀了,烹了之后将羹汤送给乐羊,乐羊竟然喝干了满满的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失去了与他作战的勇气,很快就被攻打下来,并成为魏文侯发迹的地方。魏文侯很欣赏乐羊的战功,但却怀疑他的内心。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孟孙去打猎,捕获了一只貘,让秦西巴带回家。在路上,母貘一路跟着秦西巴,并不断地哀鸣。秦西巴不忍心,就将貘给放了。孟孙因此大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孟孙又召回秦西巴,让他担任太子傅。旁边的人非常不解,便问道:“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却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呢?”孟孙回答说:“他能因为一只貘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不教育好我的儿子呢?”
    于是,韩非子感叹道:“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乐羊功劳显赫却被疑心,而秦西巴因为有罪反而更加得到信任,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信。
    许多企业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过于“精明”,一些经营管理的做法属于“巧诈”的范畴,等各种利益相关者最终醒悟过来、认清企业的本质之后,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自然会大为降低。只要企业切实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始终抱着更好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态度,这样,即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也属于“拙诚”的范畴,能够为大家所理解和包容。
    信则人任
    孔子曰:“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一个人讲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旦建立起社会资本,就能够大幅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企业与顾客开展交易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拥有更多的有关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信息,而顾客对产品各方面的特性则较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顾客之所以敢于购买企业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自身及周围其他人过去与企业打交道的经历,这一经历越愉悦,则他做出购买决策就越容易;或者顾客基于社会公众对企业所形成的“口碑”来决定是否购买,企业“口碑”越好,顾客就越会选择其产品。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交易并非采取“一手钱,一手货”方式,合同订立、货币支付、实物交割等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完成。此时,交易一方如何避免另一方的欺诈行为呢?一种选择是订立非常严密的合同,设计一系列的条款来制裁各种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但引申出来的问题是,一方面,订立复杂的合同需要付出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一旦对方出现违约行为,交易一方诉诸法律需要付出庞大的履约成本,包括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与诉讼相关的费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等。而如果交易双方具有良好的信誉基础,合同条款就可以相应简化,即便发生意外情况,双方也能妥善协商解决。
    在市场交易中之所以出现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机会主义行为,原因在于,交易次数有限,只是偶尔才发生。在外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性越强的地方,如旅游景点,越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道理很简单,在一次性博弈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另一方无法甄别。但重复购买是许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交易经常发生的情况下,企业有必要主动克制机会主义动机,建立诚实、守信的品牌形象。在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交易一方通过各种途径暴露出来的信息越来越多,“庐山真面目”得以示人,真实动机很容易被对方观察到。此时,企业越是摒弃“一锤子买卖”意识,坚守诚信原则,越能确立和巩固竞争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