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民营企业家的道德修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李文义
    儒家对修齐治平之道的论述散见于儒家各经典中,但其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当属《大学》的“三纲八目”思想。《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有目的有意识地建构了一套以“三刚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这套体系对中国未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所阐述的一些道德理念应用于当代社会仍有其独特的意义。正因为此,我们结合现阶段我国诸多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实际对这套道德体系重新作一梳理,通过挖掘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以为诸多民营企业家的个人修养提供借鉴。
    一、三纲对民营企业家道德人格修养的指导
    儒家的三纲是指《大学》开篇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1] 《大学章句》中关于“明德”的解释说,“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2]这一段中的“自明”,这是理解《大学》“明明德”的关键:人固有之善性被欲望所迷惑,所以要自己来解放自己,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明”。“自明”就是说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学习,最终达到恢复自我本性的目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自己,一切要靠自己。做到“自明”的主导因素是主体自身。
    “三纲领”中的“新民”之“新”,旧版本作“亲民”,“亲”字有两解:一释为“爱”,“亲民”即为“爱民”;另一解为“新”,“亲,当作新”,[3] 那么,《大学》中的“新民”究为何意?为什么能够列入“三纲领”中?《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做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4]“新”代表的是一种“革新”的政治作为。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5] 鼓舞民众的志气,振奋民众的精神,称为“作新民”。如果说“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那么“在新民”则涉及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
    《大学》的第三条纲领是“止于至善”。 “止”在这里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至善”显然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而言,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就体现为一种“至善”。朱熹注解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6]“至善”的道德境界和准则当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方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
    《大学》“三纲领”之间存在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三纲思想为当代民营企业家在个体道德修为上提供的借鉴是企业家应首先重视自身道德人格的修养,创业成功的关键点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向内用功夫提高自身素质是企业家成功的前提。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高素质的企业家,其素质与魅力表现在于其人格,直接表现为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企业家素质的内在化与轴心,决定着企业家的人格质量。因此,企业家道德人格是其素质(包括知识、经验、能力、品质等)的内在化。企业家道德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并依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富有理想、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崇尚信誉、公正待人、尊重员工、坚忍不拔、锐意进取、忧国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应该是企业家完善道德人格应切实追求的核心内容。
    其次,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发展企业的先决条件,因而如何鼓舞员工士气,振奋员工精神是企业家的必修课。激励员工首先是自身要有表率,企业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民营企业来说,经营者是企业基本价值准则的设计者、倡导者,他们应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行为感召力影响企业职工,对其产生榜样效应,促使员工对企业基本价值准则的认同和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从而产生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重视企业内部人的因素,尊重员工;(2)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3)企业家自身道德修为要到位。
    再次,企业家的行为是追求一种境界,而不只是财富,当做企业不只是一种生存手段时这种境界就上升为为他人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终极追求。因而企业家的胸怀、其做企业的使命,都得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有种说法是,一个企业家的境界有多高,其事业就有多大。民营企业家通过自身道德修养,通过个人人格感召而鼓舞员工士气,最终把企业做大作强了,但是如何实现由富而贵的转变,儒家的止于至善无疑是一个标杆。
    二、八目与民营企业家个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儒家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步骤有两个阶段: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致知格物。所谓 “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 “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没有对外界事物的研究考察就不可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外界的万事万物是人的认识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主、客观的互动才能达到真正“修己”的目的。
    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7] 恐惧、忧患等不良情绪深深影响着“心”发挥其正常的认识功能,因此,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辩知事物的功能,也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对于“诚意”,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8]“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个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9]“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在通过“格物”、“致知”的步骤后,个体已经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高深道理,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应注重和施行的内容,如果自己下决心追求理想人格境界,就得在心里首先设定追求目标的美好愿望,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以理想人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这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是萌发于个体内心,然后表现于外在具体实践中的。通过“慎独”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修养之道。
    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体现的正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层次,然后经由主体来加强这种内在的向最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最后落实到外在的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这种由内到外的递进式的修为之路是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它给民营企业家的启示是:企业家必须通过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又必须形成一种道德推动力,只有形成道德推动力才会形成卓越的道德分析,最终落实为积极持续的道德实践。
    事实上,企业家的道德人格是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随着目前中国多种利益主体的出现,作为各种利益主体,必然会不断要求扩大自己的影响,以求在政治上、经济上强化自己的地位与作用,也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出现。虽然如此,但在现阶段,却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并存,就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家,其道德人格必然具有政治内涵,因而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并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动准则,是当代民营企业家不可忽视的一个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和领悟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文件精神,了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历史和传统,了解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即通过系列“格物”的功夫,通过学习才能够确立。由于不同社会的市场经济各具模式特点,其企业家又都受着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人格”也就有了各自的特色。当代中国企业家的道德人格,既具有“企业家人格”的时代一般内涵,又应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传统特色,其中包括近代民族实业家的优良的“道德人格”传统。当前最迫切需要确立的是,反映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特质的“法人独立人格”的权利意识和以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改革、发展企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勇担风险的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当代中国特色的企业家道德人格还应包括:“见利思义”、“正义谋利”的经营价值观念,“正人先正己”的表率意识,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处理人际关系的“贵和”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这些都是通过外在修为而内化的“诚意”、“正心”的自我道德诉求。有了这些内在的体现时代特色的道德诉求,那么对于外在的具体实践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容易推达,并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了。
    “修身”既是《大学》人学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之间还有一个必需阶段,即“齐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10] 人的感情易被一时的好恶、贵贱之情所蒙敝而不能以正当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事物的片面性理解。这一段话旨在说明“齐家”与“修身”之间的关联。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而人又是组成家庭的最基本元素,只有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在自身的整体素质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才有可能维系家庭的内部稳定,最终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治国”必须以“齐家”为基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其机如此。……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1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既然“齐家”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齐家”呢?《大学》提出的“齐家”的行为准则是:“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12] 实际上孝、悌、慈作为德育教化的手段在“齐家”和“治国”中都可以运用,用在“小家”之中可以取得家庭和睦、井然有序的效果,扩而充之,在治理国家中运用起来可以使君王的形象更加完美、统治更易进行。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大学》有言:“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契矩之道也。”[13] 作为一国之君要治理好国家,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要对广大民众予以教诲,把“老老”、“长长”、“恤孤”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治国平天下”才能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保障,“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修身事实上是知、情、意三者的有机结合,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是其发挥主体自省原则的基础。要磨砺坚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上的自制力,思想认识只有借助于情感和意志的推动,才能落实在行动上。企业家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在处理问题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切忌高高在上,文过饰非,我行我素。要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向成功和先进的企业家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向员工学习,从基层吸取营养,塑造自我形象。运用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方法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精神自律,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西方管理手段,其核心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领导;二是如何激励;三是如何影响。这三种管理方式,保证如何影响最难见绩效。因为影响力的发挥,要靠企业家个人的威望。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突出企业家的威望方面,尤为重视个人的品德、学识、才华等因素。因为作为企业领导者,他能在方方面面影响其部属,其影响时常会使企业员工形成一致和统一性的行为模式,比如思想、仪表、习尚、服饰和谈吐等等。所以就民营企业家来说,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施于部属更多良性的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
    对民营企业来说,经营者是企业基本价值准则的设计者、倡导者,他们应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行为感召力影响企业职工,对其产生榜样效应,促使员工对企业基本价值准则的认同和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从而产生不尽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这就是“齐家”。企业家通过积极的创业实践成就一番事业,把企业做大作强,不只是从就业和纳税等方面造福一方,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以施与社会及大众广泛的良性影响,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企业家个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准则通过这种载体,不只影响企业更有可能影响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国家,这就是“治国平天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家更应该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
    综上所述,就儒家原典《大学》所表述的思想而言,“三纲”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目”揭示人们修为的步骤及方法。儒家修齐治平之术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尽管它们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当代社会而言,针对民营企业家群体,如何修正创业初期大部分人狭隘的企业目标,如何把自身对财富的追求融入广泛的社会进步之中,如何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无疑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子。如果能从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那么凭借儒家文化固有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再加适当灌输,它将有可能是诸多民营企业家实现由富到贵转变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对调适企业家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都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注释:
    [1]《大学》第一章
    [2] [3] [5] [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4]《大学》第二章
    [6] [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7]《大学》第七章
    [8]《大学》第六章
    [9]《大学》第六章
    [10]《大学》第八章
    [11]《大学》第九章
    [12]《大学》第九章
    [13]《大学》第十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