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戏曲走向世界 2014-11-06 北外校报记者关伊晴 今年,由我校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梁燕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开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齐如山文集》,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这一奖项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那么,这本文集出版背后的故事有哪些?梁燕教授在研究与探索的道路上又有什么经验与感受?为此,我们对梁燕教授进行了专访。 文集价值受到肯定 对于《齐如山文集》的获奖,梁燕教授感到非常荣幸。 “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说,读书、做学问,是一定不会辜负你的。” 《齐如山文集》由梁燕教授历时10年编撰完成,全书共11卷283万字,收录了齐如山一生各个时期富于代表性的戏剧学专著29部、民俗学专著14部、文学随笔2部。 齐如山是中国近现代戏曲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京剧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活动家,也是20世纪中国民俗学领域的一位文化大家。他被誉为梅兰芳的“戏袋子”,为梅兰芳创作并导演了一大批富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奠定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成就;他还主动策划、成功运作了梅兰芳的访美、访欧和访日演出,使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迈出国门,向西方首次展示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他以毕生精力投入中国戏剧理论的基础建设,特别是以京剧为主的舞台艺术理论的构建,这是中国20世纪戏剧学研究成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如山文集》于2011年12月正式付梓发行。与以往出版的齐如山著作有所不同,《齐如山文集》从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为原则,注重语言的现代性和可读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有关齐如山的研究成果寥寥,这次的文集则全面体现了齐如山对中国戏剧学、民俗学领域的理论贡献,正好填补了这项学术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在2011年12月28日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文集的价值得到了戏剧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 科研与教学相长” 梁燕教授2010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海外汉学的传播与研究。同时她不忘教学,连续八个学期为本科生开设《中国戏曲文化经典》通选课,为留学生开设《京剧之美》等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对于现今中国不少大学教授重研究而轻教学的现象,梁燕教授觉得,科研和教学也可以相互促进。“科研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的话,就会有非常多的资料可以支撑教学,使教学内容特别丰富和生动。通过科研,你在教学上站的层次会更高。 除了校内教学,梁燕教授还致力于把自己的料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推动其通俗化普及。她曾在国家图书馆及各大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举办讲座,讲解戏曲艺术。同时她也被邀请到北京电视台做节目,讲述齐如山与梅兰芳。“因为我现在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有一期我还特别讲到齐如山协助梅兰芳访日、访美、访欧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因为他的国际视野也影响到他的合作伙伴”。 围绕齐如山研究,梁燕教授至今已发表过50多篇论文和学术随笔。她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 在《齐如山文集》出版以后,特别是来到我校以后,梁燕教授的科研方向也进行了调整,从对京剧本体的研究,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立足于现实,为21世纪国家的文化复兴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梁燕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怎么走出去?我们的传播策略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一些文化“走出去”还存在哪些问题?前人走的成功的路径是什么?历史经验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些都值得认真研究。 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梁燕教授认为,有三个方面最为重要。首先是如何诠释好中国文化。她觉得,要把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哲学讲清楚。“京剧走出去,选好剧目是关键”,要打破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的简单化、片面化印象,即中国戏曲不仅有武打和精致的服装脸谱,更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比如有名的《野猪林》和《锁麟囊》。 其次,梁燕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遵守国际规则,进行科学的市场化运作。“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传播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科学的市场规律去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一点齐如山和梅兰芳等前辈做得非常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借鉴。要推动国学对外传播,对中西文化两方面的研究均不可偏废。” 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帮助中国未来的外交和翻译人才夯实国学基础。她觉得,一定要把我们学外语的学生们、把我们的外语外交人才的中国文化底蕴给灌输好,给他们储备国学知识,然后第二步才是走出去。这也就是梁燕教授在进行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仍然坚持本科教学的原因。 要把中国戏曲推向世界,自然涉及相关著作的翻译问题,这是梁燕教授在调整研究方向后遇到的一个难点。掌握高水平外语同时深谙中国文化的翻译人才目前确实有限,真正做到中外文化两方面不偏废的人还太少。 . 当然梁燕教授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一方面可以和北外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合作,把北外老师的外语优势和自己的戏曲专业优势结合起来,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翻译和译介工作。“先做一个通俗化的解读和诠释,或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把专业名词解释清楚,然后再由翻译的老师进行翻译。”另一方面,加强和自己研究生的交流,组织他们协助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使他们的外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梁燕教授觉得,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是幸运的,国家强盛,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我们也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前人那么困难都能做出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研究更好地进行下去,取得更大的成果。采访中,梁燕教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景充满期待,她自信地说,“只要我们在新形势下冷静分析,正确运用传播策略,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就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