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何明星 发表时间:2013.05.21 发表刊物:中国阅读周报 2012年下半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报告(2012卷)》(大象出版社2012年9月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教据库首席专 该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积极反馈,受到了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年底,在13个相关部委参加的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上散发.得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本文在该研究报告的基木上进一步从纵橫向加以完善,侧重“中国图书走出去文化竞争力”的分析,以飨读者。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年度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 一、基于SSCI、A&HCI、sage journals、Springer的数据来源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内容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收录社会科学类3053种具有国际性、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数据最早可以回溯至1900年。 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创刊于1976年,收录从1975年至今的数据,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A&HCI目前收录期刊1691种,数据覆盖了考古学、建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数据采集日期: SAGE出版公司于1965年创立于美国,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HighWire公司开发的SAGE期刊在线(SAGE Journals Online,SJO) ,与全球245家专业学术协会合作出版490余种高品质学术期刊,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学、语言文学、商业管理和组织学、情报与信息科学、传播媒体学、犯罪学与刑法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和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十分卓著的表现。SAGE出版的学术期刊为100%同行评审,48%的SAGE期刊被2006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 (SSCI以及SCI)收录,有57种期刊在其所在学科类别排名在前十位,其中4种期刊学科排名榜首。 Springer(施普林格)出版社于 1842 年在德国柏林创立,是全球第一大科技图书出版公司和第二大科技期刊出版公司,每年出版 6,500 余种学术图书和 2,000 余种学术期刊,其中超过1,500种经同行评阅的期刊,50%以上被SCI和SSCI收录。施普林格注重出版物内容水平、出版人员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Springer电子期刊人文社科子库涵盖了法律、经济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共394种期刊(2012年数据),含30余种德语期刊,一些期刊在相关学科拥有较高的排名。 二、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上发表论文的基本情况1. 发文数量 通过在WOS平台上以“国家=中国”,“时间=2009 库 年份 SSCI(篇) A&HCI(篇) SCI*(篇) 2009 4,553 657 131,550 2010 5,479 771 145,695 2011 6,364 809 167,875 总 量 16,396 2,237 445,120 (表一) *SCI(Science Citations Index)是科学引文数据库,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在此列出其数据以便比较,数据同样来自WOS数据库平台。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来,中国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每年都有一定的涨幅。而从历史上来看,1899-2008这110年间,中国作者在SSCI发表的文章总量共22,161篇,因此可以说2009-2011三年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程度有着显著的提高。图一可以更直观的反映这一点: 图一: SSCI及A&HCI收录中国文章情况及趋势 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这一数字则显得非常单薄,SSCI有史以来中国学者的发文总量尚不及在SCI里一年发文量的30%(以2009年数据为分母计算),在A&HCI中的发文量更少。当然,这里面有学科要求不同、发展有别、可发文刊物基数相差甚大等很多原因,不能单从数量上下结论。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空间还很大。如图二所示: 图二:2009-2011年中国社科类与科学类在国际期刊发文情况比较 2. 中国学者合作对象情况 随着学术国际化的发展,学者之间跨地区、跨国界、乃至跨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从WOS的搜索情况来看,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学者也越来越多。2009-2011年间,中国在SSCI上发文的合作者来源达到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排名前十位者及其所占比例如表二所示:(注:香港4046篇、澳门118篇被归入中国,台湾则单列,下同。) 序号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16397 百分比柱状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6397 100.000 % 1 美国 4053 24.718 % 2 英格兰 946 5.769 % 3 澳大利亚 834 5.086 % 4 加拿大 752 4.586 % 5 新加坡 382 2.330 % 6 台湾 346 2.110 % 7 日本 307 1.872 % 8 荷兰 286 1.744 % 9 德国 282 1.720 % 10 韩国 196 1.195 % (表二) A&HCI中的情况也类似,如表三: 序号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2237 百分比柱状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 2237 100.000 % 1 美国 182 8.136 % 2 英格兰 73 3.263 % 3 澳大利亚 49 2.190 % 4 日本 33 1.475 % 5 加拿大 26 1.162 % 6 德国 22 0.983 % 7 法国 16 0.715 % 8 台湾 13 0.581 % 9 荷兰 12 0.536 % 10 新西兰 10 0.44% (表三) 由上两表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学者选择的合作对象,主要是传统学术大国、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或英语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学者,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荷兰等。这两个列表若继续往下排,跻身前列的则以欧洲国家为主,如西班牙、瑞典、奥地利、丹麦、芬兰等,至于其他大洲和地区,虽然也有,但是数量非常少。 以上现象一方面表明,中国社会科学学者近年来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与国际学术界逐渐接轨,能邀请到的合作伙伴范围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SSCI和A&HCI的西方视角和英语独大,严重制约着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加入其中;同时也提醒着中国学者,要想自己的学术国际化,掌握好外语尤其是英语至关重要。下一节的内容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3. 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发表文章所用语言 2009-2011年,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上发表文章所用语种及所占比例分别为: 语种 计数 百分比 英语 16345 99.68% 中文 22 0.13% 法语 18 0.11% 俄语 6 0.04% 德语 2 0.01% 韩语 2 0.01% 西班牙语 2 0.01% (表四:SSCI收录中国学者文章的语种分布) 语种 计数 百分比 英语 1647 73.63% 中文 536 23.96% 法语 25 1.12% 德语 18 0.80% 西班牙语 5 0.22% 俄语 2 0.09% (表五:A&HCI收录中国学者文章的语种分布) 可见,SSCI几乎是英语的天下,A&HCI中的语种则稍为多样化一些。同时以上两表也表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对于除英语之外的外语也渐渐有所涉猎,尽管数量并不多,但这对于中国学者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汉语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用中文发表文章的渠道会越来越多;同时中国学者所掌握的外语种类和水平也一定会稳步提高。 4. 中国学者在SSCI和A&HCI所发文章涉及领域情况 中国学者近三年在SSCI和A&HCI上发表的文章学科分布前十名及对应的文章数及占比为: 学 科 计 数 百 分 比 经济学 1830 11.16% 管理学 1443 8.80% 运筹管理学 937 5.71% 公共与环境卫生 922 5.62% 精神病学 862 5.26% 环境研究 812 4.95% 商务 760 4.63% 教育学 723 4.41% 环境科学 609 3.71% 语言学 568 3.46% 前十名学科累计 9466 57.71% (表六:SSCI收录中国学者文章的学科分布) 学 科 计 数 百 分 比 文学 548 24.50% 语言学 472 21.10% 亚洲研究 337 15.06% 哲学 294 13.14% 历史 144 6.44% 宗教 118 5.27% 地质学 86 3.84% 人类学 81 3.62% 建筑学 81 3.62% 艺术 81 3.62% 前十名学科累计 2242 100.21%[2] (表七:A&HCI收录中国学者文章的学科分布) 由于SSCI所收录的学科分类更为细化,为我们所称的“大文科”,故所含学科种类众多。从表六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大文科中发文的重点主要是经管商务类,这与全世界的学术研究学科分布相吻合,且与此类刊物的收录量较大也有关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SSCI中,中国学者发文最多的十个学科累计,总占比只刚刚过半;而对比表七,在A&HCI中,中国学者发文最多的十个学科累计占比已超过100%。A&HCI所覆盖的学科范围,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其学科分类比SSCI的大文科要少很多,以上十种几乎是其全部分类。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传统文科方面的优势更明显,成果更集中,尤其是文学、语言学这两大“巨头”,以及中国学者具有天然优势的亚洲研究(中国研究、汉学等涵盖其中)——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生长点,中国学者在此学科中的发文量一直在稳步提升。 一. 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2009-2011年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以SSCI和A&HCI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上收获的发文量,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这一方面是学者们自身努力和整个学科领域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有直接关系。 不过,由于语言和传统学科思维的限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声音,依然算不上响亮。要逐渐消除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中国学者需要继续修炼外语,让自己的成果能在更多英语甚至非英语的国际刊物上被接纳;另一方面,需要以国家为后盾,继续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接受度,使得更多中文刊物的质量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此外,中国学者应当注意观察国际学术界的新的、交叉的学科生长点,在发挥传统文科优势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更多的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加快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步伐。 三、中国学者在sage journals、Springer发表情况1、源于sage journals的数据: 从sage journals数据库[3]的检索情况来看,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不容乐观。2009—2010年度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共发表了25篇论文,其中2009年5篇(从2000篇中筛选出),2010年20篇(从7000篇中筛选出)。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sage journals数据库搜索情况 数量 年份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中国) 自然科学论文(中国) 搜索总数 2009 5 30 2000 2010 20 108 7000 所统计到的中国学者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按学者来源分类如下:其中,中外学者合作完成的有9篇,中国大陆学者独立完成的有4篇,港澳台学者独立完成的有12篇。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学者来源情况 学者 年份 中外学者合作 陆港澳台合作 大陆学者独立完成 港澳台独立完成 合计 2009 3 - - 2 5 2010 6 - 4 10 20 2、源于Springer数据库的资料 从Srpinger数据库[4]的搜索情况看,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有了大幅增加。2009—2010年度共发表232篇,其中2009年共发表136篇(从6000篇中筛选出),2010年共发表96篇(从篇中筛选出),具体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3:springer数据库搜索情况 数量 年份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中国) 搜索总数 2009 136 6000 2010 96 5000 所统计到的中国学者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按学者来源分类如下:其中,中外学者合作完成的有53篇,中国大陆学者独立完成的有90篇,港澳台学者独立完成的有85篇,陆港澳台合作完成的有4篇。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学者来源情况 学者 年份 中外学者合作 陆港澳台合作 大陆学者独立完成 港澳台独立完成 合计 2009 30 3 58 45 136 2010 23 1 32 40 96 所统计到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按学科分类如下:经济学123篇,社会学46篇,哲学36篇,心理学11篇,教育学14篇,语言学1篇,历史学1篇,具体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4: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学科 年份 经济学 社会学 哲学 心理学 教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合计 2009 84 15 22 5 9 0 1 136 2010 39 31 14 6 5 1 0 96 3、年度比较2008年度( 从前述基本情况可知,2009—2010年度与2008年度相比较,论文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2009—2010年度与2008年度社会科学类论文情况比较 4、影响重大的论文在众多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部分论文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了好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术的实力。例如 又如厦门大学金融系师生荣获2010年全美华人金融协会最佳论文奖, 全美华人金融协会的前身是中国留美金融学会,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现有1500多名会员,分布在美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会员包括世界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经理、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精英、主要学术研究机构的教授和学生以及其他志愿从事中美金融合作和交流的专家人士。参加年会的嘉宾有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江商学院的知名教授,来自摩根斯坦利、德意志银行等全球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经理,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士。大会的论文评审委员会由来自中美两国著名高校和美联储的专家组成。此次获奖论文是厦门大学金融系金融工程学科立足于国际化开展前沿学术研究获得的喜人成果。 5、存在问题与对策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状况中存在如下特点。一是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中,自然科学类比重较大。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在学者地域分布中,中外合作,以及港澳台学者发表的论文所占比重偏大。三是学科分布不平衡,在统计到的数据中,论文多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类, 诸如文艺类、历史学类等学科所占比重偏小。这些特点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 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自然科学的研究较之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亟需提高。二是与港澳台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在语言上不具有优势,尤其是老一辈的学者在学术上研究水平很高,但是语言能力不强,也成为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出去的阻碍之一。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科学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因而研究偏重于类似学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步伐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今后的科学研究应该往哲学社会科学类倾斜,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沟通工具,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大批懂专业精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三是,加强与其他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研究合作,对研究者进行合作培养,造就更多深刻了解世界也了解中国的研究人员,真正实现中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外文期刊走出去报告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外文期刊概况总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发行的外文期刊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外文期刊共有41种[6],涵盖16个学科[7]。在语种上,英文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发行英文期刊有利于我国期刊走向国际化、进入国际权威领域。我国的41种社会科学类外文期刊语种均为英文。在时间上,这41种社科外文期刊均在2009—2010年度发行。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http://www.npopss-cn.gov.cn/)提供的权威定义,“哲学社会科学”下属分学科共26个,分别是: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 从学科上看,这些外文期刊覆盖了15个学科:经济类(包括理论经济与应用经济)13种、国际问题研究类4种、法学类3种、民族学3种(其中有两种为藏学研究类)、人口学3种、中国历史类2种、文学类2种、统计学类2种、传播学1种、政治学、军事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各1种,还有两种为综合性期刊。具体情况如表2.1 表2.1哲学社会科学类外文期刊学科情况分布表 经济 国际问题研究 法学 民族学 人口学 中国历史 文学 统计学 传播学 政治学 军事学 哲学 教育学 社会学 语言学 综合性 13 4 3 3 3 2 2 2 1 1 1 1 1 1 1 2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外文期刊名录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外文期刊名录按学科统计如下: 经济类: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Econom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 World Economy Ecological Economy World Economy & China Intertrade China Venture Capital(香港) 国际问题研究类: Chinafrica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法学类: Frontiers of Law in Human Rights China Law(中英双语) 民族问题研究类: 人口学: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pulation Research 中国历史类: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文学类(包括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英文版) 综合类: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 in 统计学类: China Monthly Economic Indications(中英双语) 新闻学与传播学类: 政治学类: 求是(英文版) 军事学类: Journal of 哲学类: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教育学类: Frontiers of Law in 社会学类: Folklore Studies 语言学类: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二、影响力和发行量较大的外文期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外文期刊的起步较晚,是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八十年代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是有着一些表现不俗的例子,对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季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英文学术期刊。刊物内容主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民族等学科领域,面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人文社科方面研究的学术成果,在国外发行纸质版、售卖数据库并提供单篇论文下载,海外发行量名列前茅。[8]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优势在于,其发行时间较长,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行上,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在2008年之前,由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公司代理其海外发行业务,但是从2008年开始,Social Sciences in China采取了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方式,与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开展合作进行海外发行。[9]并且刊物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和一流的学术地位,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稿件注重学术质量,在审稿流程上,要经过先初审,送外审,外审返回后终审的严格审稿,保证了稿件的高质量和规范性[10],展示我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优秀的刊物质量和社科院的有力依托是《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成功之道。 表现尚佳的另一个例子是Frontiers in China《中国学术前沿》系列期刊。Frontiers in Chin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从2006年创刊以来,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形式出版了24种刊物,人文社会科学类有7种。截止2009年上半年,该系列中的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前沿》简称FBR)的海外发行量已超过其他同类期刊位居首位,并且FBR文章已被EconLit、Google Scholar、Inspec、OCLC FirstSearch Electronic Collections Online、SCOPUS (Elsevier)、Summon by Serial Solutions等多个数据库收录[11]。Frontiers系列期刊也是国内第一个成规模的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群。[12]人文社科期刊也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是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新生力量的代表。 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不同,Frontiers in China系列创刊较晚,发行时间只有几年,但是有较大的影响力,原因是其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FBR为例,FBR创刊于2007年,首先,在刊物内容上,很多稿件来源于我国顶尖大学的一流商学院和该领域内的专家,汇集了我国商业研究领域的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次,从出版方式上来看,Frontiers系列与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合作,进行海外发行。这种国际合作进行推广发行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国外出版商的市场资源,使出版物能够快速的接触到专业领域的读者群,同时也有助于进入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检索系统如A&HCI和SSCI等。另外,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稿件,Frontiers in China系列期刊加大了在国内高校的推广力度,与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合作开展数字化内容服务有助于国内学者更多的了解参与到Frontiers系列期刊的使用和建设中去。[13] 三、取得成就与主要问题总结我国海外发行较好、影响力较大的哲学社科类外文期刊,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刊物内容是我国社科类期刊走出去的第一要义。因此能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刊物都拥有严格的约稿、审稿制度和宽阔的投稿平台。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期刊期刊,不管是接受的直接英文投稿或是翻译中文文章,都会注重英文的质量,提高文章在国际平台上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这些刊物还拥有良好的运营模式,除了与国外出版商进行合作之外,还有与国外学会合作推广的方式,比如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简称: CJAR,中文:中国会计学刊)在2010年就采取过与北美华人会 我国自然科学走向世界的时间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一致的,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自然科学类的英文版期刊开始迅速发展,不仅在数量上众多,也涌现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刊物,如《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8[14]。但是我国社会科学类的外文期刊是在近十年中才发展起来,在此之前,我国的外文期刊以新闻和外宣类为主,因此,相比自然科学,我国的人文社科类外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小的多,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脚步还相差很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好的稿件是扩大期刊影响力的核心。然而我国很多外文期刊,包括中文期刊都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科类期刊可以从主办单位和编委会入手,宁精勿滥,通过影响力较大的主办单位和专业化的编委会合作,寻找高质量的稿源。比如Frontiers系列就是教育部主管,高教社出版,并且与中国顶尖大学合作,达到专业化精品化的效果。而CAJR从2007年开始CJAR固定举办国际学术年会,每次年会都会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做讲者,并由这些讲者介绍其他杰出的学者或者他的学生,每一次学术年会的论文都收录在CJAR中,这就成为稳定的稿源之一,同时也拓展了CJAR在国际学术圈的影响力。其次要注重作者、编辑、审稿的国际化,聘请海外编辑,并且实行同行评议方式,选择国外的专业人士作为审稿人。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刊物的国际化程度。 另外一个扩大期刊影响力的方法是使我国期刊能够进入国际知名的检索系统如SSCI。然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通常有既定的研究背景,评价标准客观性和权威性也会具有一定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人文社科在由西方主导的学术界就会受到制约[15]。这一点在我国外文期刊的构成上也可见一斑,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出,我国外文期刊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经济类期刊,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其次是国际问题研究类和人口学等,而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数量非常少。这是由于经济学在国际上更容易找到共同点,而哲学等问题则比较不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能因此而放弃这一方面的研究,而是应该准确地寻找到目标群体,如海外的汉学家等,通过对这些人的影响间接地达到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我国社科类外文期刊要“走出去”亟须打破语言瓶颈。虽然我国的外文期刊有一部分稿件来自于原创英文稿,但是由于原创英文稿还很有限,国内还有许多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需要通过翻译走出国门。而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难以用英语表达,或者需要深厚的英文功底,才能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术业有专攻的熟悉专业领域的高端翻译人才。使我国的外文期刊乃至书籍能够真正的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底蕴,以积极的态度解决语言造成的障碍。另外,我国的外文期刊可以通过中外学者合作的方式提高英文稿件的质量。以CAJR为例,CAJR是由中山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主办,充分利用了香港城市大学的语言优势,并且创建了全英文网站和在线投稿审稿程序,为解决语言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中国出版走出去年度报告(一)、基本情况版权输出情况版权输出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中国图书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体现,下表反映了中国版权输出近十年来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表一:2001至2010年中国版权输出国家、地区统计[16]: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罗斯 加拿大 新加坡 日本 韩国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其他 2001 6 1 0 0 10 1 12 7 80 0 187 330 2002 9 6 1 0 0 0 18 103 352 0 755 51 2003 5 2 11 1 0 9 15 89 178 0 472 28 2004 14 16 4 0 0 30 22 114 278 94 655 67 2005 16 74 7 6 0 43 15 304 169 1 673 117 2006 147 66 14 66 25 47 116 363 119 53 702 228 2007 196 109 50 100 13 171 73 334 116 38 630 727 2008 122 45 64 115 29 127 56 303 297 47 603 536 2009 267 220 26 54 10 60 101 253 219 10 682 1028 2010 244 176 120 11 31 260 207 343 341 6 1236 816 合计 1026 715 297 353 118 748 635 2213 2149 249 6595 3928 根据 实物出口(含数字产品)情况出版产品出口是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中坚力量,尽管近年来受到数字化浪潮、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出版产品出口仍继续保持增长。根据 其中值得提出的是,近几年是中国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发展最迅猛。根据国新办发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2011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借助国外技术平台,我国数字出版产品大量输出海外,一些学术期刊的海外下载量、国际影响因子和国际投稿量明显增加。中国知网的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已经进入了4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用户。在这些用户中,包括哈佛大学、美国白宫等1200多个国际著名学府和政府关键机构与重要企业。世界前500强大学中,中国知网用户有171家;美国卡耐基分类一类院校(研究型大学)总计151所,其中102家为中国知网用户。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占有率均超过70%。中国知网在美国、日本、德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专门的镜像服务站点,为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与此同时,又在我国青岛设立了服务器群,搭建了“一站式”的海外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将海外镜像站点的产品资源进行了统一整合,并与施普林格、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出版巨头合作,将资源进行战略整合,成为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知网累计出口实洋超过4300万美元,2011年出口收入达到730万美元,占全国出版产品出口总额比例超过23%。 中南传媒与全球第二大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进行资本合作,共同注资3亿元重组中南传媒旗下的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双方充分整合各自在内容、技术、渠道、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用户专注数字出版与营销服务的营运平台,以内容营运与开发、技术研发和终端提供为支撑,构建覆盖全球的全屏营销发布体系,抢占全球数字阅读市场。通过合作,天闻数媒获得华为在海外15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报局点建立起了数字内容的海外传输通道。目前覆盖用户数超过3.2亿户,涉及加纳、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和地区。这是目前我国覆盖国外用户群最大的内容发布网络。 2011年6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日本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NTT开展手机漫画业务合作,这是国内出版集团与国外通信运营商的首次合作。集团将旗下出版社的原创漫画资源制作成英、日两种语言的手机漫画,通过NTT solmare的平台,在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1个国家上线,供当地手机用户付费阅读。这是中国原创漫画首次以手机漫画的形式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 此外汉王电纸书海外销量突破5万台;完美世界公司开发的10款民族游戏用户遍布四大洲60多个国家地区,海外收入超过9000万美元;盛大网络文学在线阅读,读者分布在几十个国家。 印刷外贸加工情况印刷加工外贸既是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另一种模式。中国印刷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包装、书刊、报业、丝网等印刷方面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印刷业的整体经济规模,截至到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6367.73亿元人民币,印刷业总产值环比增长达到17.5%,远远超过规划预期8%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预期44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印刷业第三大国。仅以印刷外贸加工一项为例,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2008年达到450亿人民币,2009年略有下降,依然达到439亿,2010年迅速增加,已达到661.6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印刷总产值3/4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印刷产业带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广东、北京、上海的印刷外贸集散地功能明显,输出规模逐年增长。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年出口额都达到了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安徽出版集团在俄罗斯创建的新时代印刷有限公司业务已经拓展到了全俄境内的10个州,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俄罗斯中央区前列。 海外机构与合作出版海外机构:2002年,由中国外文局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共同注资的长河出版社开张,这是我国在美国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出版机构。长河出版社以出版介绍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英文图书为宗旨,内容覆盖文化、艺术、政经、历史、语言、社会等方面。 2007年初,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英国成立伦敦分社。在一年后的伦敦书展上,该分社图书的订货码洋达到200多万英镑。其中,大型视觉艺术画册《中国》英文版、法文版征订总数突破3万册,创造了同类画册在国际市场销售的最佳业绩。 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美国公司成立之初,收购了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的全部医学图书资产,并全面接收了公司的一流作者群和销售渠道。这一举措当年就使美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回款达到了160万美元。同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通过与韩国阿里泉株式会社签订股权并购战略合作协议,以购买股权的方式并购了阿里泉株式会社。 2008年,温州籍商人、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永军在伦敦开设中国民企首家海外出版社——新经典出版社,直接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图书拿到海外出版发行。 2009年,科学出版集团在日本东京设立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这是该集团继在香港、美国之后开设的第三家海外分公司,从事版权贸易、出版物进出口业务和出版研修培训业务。 2007年以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下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在海外数十年的经营优势,先后在巴黎、悉尼、纽约、法兰克福、温哥华、香港、首尔、东京等地独资或合资成立了出版公司,为进入海外主流出版渠道,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巴黎公司已出版了“中国四大名著系列”、“中国艺术系列”、“中国思想文化系列”图书,悉尼公司出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医学和汉语工具书、教辅以及儿童类图书。此外,集团公司2008年和2009年还在纽约、圣地亚哥成立两家新华书店,这也是新华书店成立70多年来第一次在海外设立分店。运营一年之后,两家新华书店全部盈利。 吉林出版集团与意大利瓢虫公司进行资本融合,成立中意合作公司,共同开发大型童书系列——儿童纸板书,预计至2012年年末,出版儿童纸板书350种,投入资金超过400万元,力争打造世界知名的童书品牌。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2011年在英国设立了伦敦设计媒体出版公司,先后推出《绿色建筑》、《博物馆》、《中国好设计》、《精品家具大奖》等图书,引起了国际出版商的极大兴趣。 江西出版集团所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世界著名出版集团麦克米伦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共同在北京成立麦克米伦世纪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届时,众多在国际上获大奖、享誉全球的麦克米伦童书将通过这个平台引进中国,而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优秀原创图书也将依托这个平台走向全世界。 安徽时代出版传媒公司与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在波兰共同建立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家文化企业投资波兰正式落地。双方将利用各自渠道和内容资源优势,强势打造辐射全欧洲、运营专业化的大型国际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海外的香港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美国双世出版有限公司已经正式运行,2011年又在美国成立了独资的斯帕格出版有限公司(SCPG),与双世出版有限公司在出版业务上相互呼应。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在北美的独资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2011年3月在美国芝加哥注册成立,北语社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海外拥有资产的大学出版社。 中青国际与国际著名的英国出版人集团(PGUK)签订了英国营销总代理及欧洲分销协议,这标志着中青国际在英国经过4年的本土化经营,其产品质量、出版规模、管理模式及品牌影响已获得国际一流出版发行机构和主流市场认同,并由单纯的区域合印包销开始向更大规模的多样化国际出版营销合作迈进。[17] 截至到2010年底,中国新闻出版企业已在境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459项,其中,从事图书出版的分支机构28个,从事期刊出版业务的分支机构14个,报刊及新闻采编分支机构275个,数字出版子公司15个,出版物发行网点65个(包括网络书店4个),印刷或光盘复制工厂45个,出版教育、培训、版权、信息服务机构7个。另外,通过收购或参股建立的海外网点有10个。 合作出版:外研社与麦格希的合作出版项目《汉语入门》已完成前两册的编写,并于 2012年1月在美国集中上市推广。外方预计今年在美国将实现销售1万册。这是外研社继《我和中国》之后,另一部进入美国主流汉语教材市场的优秀教材。 浙江联合出版集团的“走进非洲”合作出版项目深入推进,《非洲常见病系列》2011年推出了坦桑尼亚版和肯尼亚版,《非洲农业技术发展丛书》首批两种也分别与马里撒哈拉出版社、纳米比亚麦克米兰出版社合作出版,面向非洲中小学生的“非洲人学汉语系列”和“非洲学生读物系列”正在启动。《中国书法艺术和硬笔书法教程》英语版、斯瓦希里语版与内罗毕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汉语和斯瓦希里语分类词典》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麦格希教育出版公司签署了“中国经验”丛书版权合作暨出版平台协议。该平台将采用数字出版的理念和模式,对双方合作的版权图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推广,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教育文集》(16卷)是这一出版发行平台的首批著作。 政府重大项目实施情况1、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情况: 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自2010年开始,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项目外译文种2010年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五种,2011年又增加了日本语、汉语和阿拉伯语,外译语种达到8种。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当年立项资助13项,其中《中国走向法治30年》英文版、《中国治理变迁30年》英文版、《中国社会变迁30年》英文版、《中国经济转型30年》英文版、《中国佛教文化》英文版等均获得出版发行。2011年资助两批共达到40项,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多家获得资助。 2、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情况: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组织实施的图书出版资助计划。根据国新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2011年度工作报告显示,该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巴西等46个国家246家出版社签订了1350项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1910种图书,涉及26个文版。 2011年共与29个国家124家出版机构签订了240个资助协议,涉及240个项目,文版20个,资助金额超过1500万元,是中国出版“走出去”工作的主力军。根据各成员单位提供的版权转让协议统计,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创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以来的历史新高。2011年其中版权贸易比较突出的单位和项目有: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山楂树之恋》输出到挪威、瑞典、韩国、泰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7国。至此,该书版权累计输出13种。尤其是版权输出到文化品位甚为挑剔的北欧两国,创下了国内文学图书版权输出的新业绩。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畅销原创精品《我真棒幼儿成长图画书》系列之一《他有点白》通过代理公司的推荐,被韩国大教出版社作为汉语教材引进版权,首印2万册,成为 “走出去”图书首印数最多的图书之一。 重庆出版集团积极拓展非洲市场,在2011年埃及开罗书展上推出面向阿拉伯世界的《天方文库》。这套丛书共30本,以介绍中国文化为主线,以在世界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故事、中医养生、武术等为题材,以中阿双语形式集中出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与美国Waters科技公司签订《中药质量现代分析技术 中国药典一部参考手册》外文版权输出协议,版税收入15万美元,创近年来中国科技图书单本版权对外输出的最高版税纪录,这在学术出版领域实属首创。 广西出版集团启动了《东南亚国家语言词典》重点辞书工程。2011年4月,《东南亚国家语言词典》中的《新汉泰词典》《泰汉分类词汇手册》率先出版,泰国诗琳通公主称赞 “《新汉泰词典》很好,有汉语拼音,非常方便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雨露教授的《人民币读本》和金灿荣教授的《大国的责任》,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海内外学术出版界的关注和好评,麦格希教育出版公司等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签约了两书的海外版权,英文版、韩文版、日文版、波兰文版和俄文版相继售出,并计划在今明两年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充分利用作者资源、依靠作者的力量促进版权输出,《中国经济专题》的作者林毅夫先生对版权输出工作非常支持,该书继输出繁体中文、德文和英文版版权后,林毅夫先生主动推动该书输出了日文版和韩文版两种版权。《中华文明史》的主编袁行霈教授亲自邀请了日本的汉学家稻畑教授主持《中华文明史》的日文版翻译工作,并通过稻畑教授落实了日方出版社,使得本书的翻译水平和出版质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各社在对外输出版权时,有意识的重点推出介绍我党和我社会各项事业最新进展的图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的非常之路》、《在毛泽东身边》、《理论热点面对面》、《大国复兴之路》、《中国开放30年:增长、结构与体制变迁》、《“中国模式”研究》、《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朱镕基答记者问》,北京出版集团的《中国共产党建设90年》等一大批反映中国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优秀图书输出到海外,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的党史出版物《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海内外取得巨大成功,该书自2011年3月份出版以来,已销售37万册,电子图书月点击15万次,英文版上市不到一个月即销售一空。 3、中国文化著作出版工程 “中国文化著作出版工程”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1年继续顺利推进,共与8个国家16家出版机构签订了18个资助协议,涉及文版5个,资助金额超过3600万元。 2011年被纳入工程的项目有: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中国丛书》和《人文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魅力中国系列丛书》;外文社的《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中华书局的《文物中国史》;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和《朱永新教育作品集》;黄山书社的《新版中国美术全集》;安徽美术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华文明史》;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传》;安徽少儿出版社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国际关系评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的《多媒体中国通史》;辽宁科技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建筑大系》;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前沿》以及商务印书馆的《中国法律丛书》。 4、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2010年“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开始启动,经过此项政府项目的助推,我国新闻出版产品成功进入国际知名图书连锁机构,一批优秀外文图书已经逐渐进入法国拉加代尔集团的3100多家国际书店销售网络,近万种图书通过“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被推介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尤其是2010年启动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和美国亚马逊公司联手启动的亚马逊“中国书店”合作项目,2011年顺利推出,目前已有两万余种中国图书上线至美国亚马逊网站,并将在一年内达到10万种的规模。目前亚马孙中国书店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对抢占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问题1、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国家、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上文梳理了中国新闻出版业在版权输出、实物出口(电子出版物)等方面近十年间的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经过政府号召和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推动,全行业积极参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是2005年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产品、形式以及渠道呈现多元化、深入发展的态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中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所涉及的国家、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从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国家地区的分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图一:中国2001至2010年图书版权输出涉及国家、地区分布图 由上图可以发现,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在2001年至2010年涉及的国家、地区,比例最大的是中国台湾占33%,其次是中国香港和韩国分别是11%,美国5%,英国和新加坡分别是4%,日本和德国分别是3%,法国和俄罗斯分别是2%,中国澳门、加拿大分别是1%。从文化传播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属于深受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地区,因此整个地区十年间引进中国版权比例占总品种的63%,这很好理解。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主要目的国,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资助计划、渠道拓展工程,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但版权输出十年累计数字仅占全部输出版权总品种数量的13%,约是输出东亚、东南亚地区20%,还有相当达到差距。 值得提出的是,扣除已经列出的12个国家、地区之外,尚有160多个国家、地区没有单独统计,而这些地区包含广大的非洲、拉丁美洲、南亚、西亚、中亚等地区国家,这些地区恰恰是中国海外投资、外派劳务、工程承包等最为集中的地区,涉及一系列国家重大能源、矿产、油气等经济战略,有些甚至涉及是中国主导的区域政治合作组织的重要国家和地区。新闻出版业属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体,肩负着中国思想、中国价值输出的重要文化使命,而这个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维护国家在海外的经济、政治利益,行使文化“软实力”的舆论作用。然而从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十年涉及的国家、地区来看,这个文化使命的发挥似乎还有很大距离。 2、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内容主要为传统历史文化内容再从中国版权输出的内容来看。本文依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图书目录,分析了这些图书的内容分类,详见下图: 图二:2006至2010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出版中国图书内容分类(根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书目》整理、制作)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的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该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截止到2010年底,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巴西等46个国家246家出版社签订了1350项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1910种图书,涉及26个文版。图二是根据该计划在201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印制书目数据整理,共涉及208种图书,经过内容分类的统计可以发现,在海外出版最多的内容是中国文化类,达到38种,其次分别是文学类23种、哲学类、综合类17种、经济类15种、医药类13种、社会类、工业类12种、政治类8种等。而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第一种,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零。 当然,中国图书分类法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从学科界定的角度来说十分不科学,但自2006年开始至2010年底,五年间出自于国家资助的海外图书推广计划中,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门类居然为零。这个数据恰恰表明了,中国图书所面临着的国际市场的严峻性。其实,自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以44种外文出版了大量中国领导人的著作,期间有过挫折和教训,但也积累了今天值得发扬光大的传统。事实证明,出版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也是当今国际出版界通行的做法,更是各大出版商争抢的热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应该旗帜鲜明地以把出版中国领导人的著作当作传播中国思想、中国价值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之一,以此扩大中国思想、中国价值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 3、中国出版走出的文化产品市场集中度低,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特征明显在国际文化市场格局下的中国图书,尚存在着产品集中度低,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特征明显的特点,这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大宗产品——中国当代文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等方面,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在上图二中,文学类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第二大类,仅次于中国文化类,这个数据也是中国文学类图书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地位的真实表现。笔者依据OCLC检索(该数据平台为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覆盖170个国家2万家图书馆,具有13亿数据记录,基本反映了全世界图书市场全貌)显示,自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在海外出版国情况,具体如下图三: 图三:2000至2010年世界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图书的出版机构国别分布 由图三可以发现,列入表中的有149种作品,但出版机构却多达到121家,显然这是一个挂一漏万的数据,但已表明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在世界图书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市场集中度低、竞争力差,显示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在世界文学图书市场的整体格局中处于小众化、边缘化的地位,与十年前没有根本的改变。 有两个数据可以证明上述结论,一是海外出版机构出版中国文学图书的频次。以法国为例,法国是出版中国文学图书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法国的P.Picquier出版社差不多专以出版中国文学作品为主,但依据世界联机图书馆检索统计,从1990年至2010年开始计算,该出版社30年间大约出版了19种,平均每年不足一种,30年间只是在2003年、2008年为三种,2009年是四种。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出版某类图书的意愿完全取决于市场回报的大小,P.Picquier出版社的数据表明,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文学图书的世界市场地位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是缺少一个专业、稳定的中国文学翻译队伍。从新世纪十年间海外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数量来看,149部作品译者人数接近80人,10年间每人不足两部,译介作品超过5部以上的译者仅有美国学者葛浩文(Sylvia Li-chun),越南译者武公欢(Công Hoan Vũ)为4部,其他大部分属于学者、译者兼顾,偶然为之。事实上葛浩文已经成为英文世界里屈指可数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众所周知,翻译家队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专业越好。这也正验证了目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瓶颈问题——中译外人才短缺已经大大制约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再从中国文学图书的出版语种来看,同样也说明上述问题。 图四:1983年至2009年海外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语种分类 由图四的数据还发现与图三的数据十分相同问题,那就是新世纪十年间,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多国家竟然是中国的近邻——越南,出版机构达到23家,比法国20家多3家,远超过英国的5家、美国10家。而1983年至2009年出版的语种,英语为43种,比法语50种的还少,而韩语25种、越南语33种,竟大大超过德语5种、日本语7种两倍之多,而人群广泛的阿拉伯语仅有1种、西班牙语仅有5种。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历史传统和地缘相近关系,韩国、越南容易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但恰恰不是中国当代文学界所期望传播的国家和地区。本文仅仅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的语种、出版社所属国家、地区分布两个数据,说明中国图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集中度低,竞争力弱,主要影响依然集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区(日本、韩国、港、澳、台),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小众化、边缘化格局地位,依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彻底改变。 [1] 本文所指的文章,包括论文、会议论文、书评、评论等WOS平台纳入统计的所有文献类型。 [2] A&HCI中前十种学科的占比累计超过100%,原因在于部分文章涉及不止一种学科,在分类时被分别统计。 [3] 由于sage journals 数据库不能进行学科选择,因此我们只能以时间来检索,从检索中的所有论文找出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4] 该数据库可以按学科进行搜索,因此未统计中国学者发表的自然科学类论文情况。 [5] 资料来源: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0514/full/news.2009.481.html [6]该数字为排除英文新闻类及外宣类期刊所得 [7]根据中国国家中心数据库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号查询所得http://www.nlc.gov.cn/newissn/cxissn/numcx/ [8]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18/101222485536.shtml [9]参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关于变更国籍业务代理商的通告》http://qk.cass.cn/zgshkx/tzgg/200806/t20080630_1092.htm [10]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18/101222485536.shtml [11]来源于人大新闻网《<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前沿>英文期刊发行量居同类期刊之首》http://news1.ruc.edu.cn/102449/102450/102507/65341.html 该新闻版权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由于未能联系到人大新闻中心,此处信息需要继续与人大新闻中心联系取得授权后才可使用。 [12]参见高教社网站http://hep.calis.edu.cn/ [13]来源于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http://journal.hep.com.cn/webpub/cipub/xiangmu [14]数据来源: http://admin-apps.isiknowledge.com/JCR/JCR?PointOfEntry=Home&SID=4C1lcLCmLCiAMO8i2L3 [15]陈菁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跻身国际一流》,《中华读书报》2011年223期 [16] 根据国家版权局网站(http://www.ncac.gov.cn)提供的版权输出数字整理 [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