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二十世纪现代小说十论(二)、现代人的荒诞境域——论卡夫卡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米兰·昆德拉说:“19世纪的睡眠式想象被弗兰茨·卡夫卡突然唤醒,他做成了后来超现实主义者呼唤过,却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事,梦想和现实的融合,这实际上是小说长期存在的美学野心”。
卡夫卡小说表现的是“人之死”,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他在小说中,比福柯更早的发现了现代社会以规训为主要手段的人对人的异化与人格塑造。人在主体性丧失后,陷入了一种无法忍受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如博尔赫斯所说的:“那牲口从主人手里夺过皮鞭,抽打自己。”
在卡夫卡的小说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大写的“人”,被从神圣的王座上拉下来,跌落在一个小小的洞穴里,在这一跌落中,人的尊严、价值和自信全部丧失殆尽。而这种结果,完全是人自己造成的,人们一起促成了“上帝之死”,但是神的光芒不再普照大地,人的价值同时也开始剥落。想取代上帝的位置,但地平线即然被抹平,那么一切价值的参照系也就随之崩溃,人把自己推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面前,陷入了一种荒诞的境地,从而感到茫然、无助和绝望。这无法令人忍受的荒诞中,感受到了内疚和自责,他将对外在世界的不可捉摸的恐惧内化到内心,对自己进行审判和惩罚,以这种自审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来与神秘莫测的世界来抗争,而这种抗争是无力的,其结果往往是无意义的、可笑和可悲的。卡夫卡所描写的是孤立无援的个体的人,他的感受是被抛于世界中的无家可归的流浪中的人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对荒诞的真实感受。
  永远也抵达不了城堡,整个20世纪的发展,几乎都可以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找到,当欧洲的人们在战后谈起战争时,那些读过卡夫卡小说的人说他们早在战争中就经历过了一次,那是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们可以说卡夫卡的小说并不真实,人变成甲虫、猿变成人、表演饥饿的艺术家……,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卡夫卡小说的现实性。想象与现实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的界限消失了,在他的小说中,梦幻与现实在个体对世界的存在体验中达到了统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的形象是“上帝之死”以后,孤独无依,缺乏自尊、自信、对荒诞的世界感到迷茫和恐惧的惶惶不可终日的现代人,现代人孤单、渺小、总是处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地位,他们没有自我,不仅没有合格性,在不可捉摸的命运面前没有任何主体性。
  在表现形式上,卡夫卡不仅通过大量的意象构造了一个变幻莫测的充满怪诞的梦魇世界,而且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作品具有多义性和寓言性,这是卡夫卡超越表现主义的方面。
  超现实的手法与现实的批判精神,卡夫卡的艺术世界是超现实的,但是在细节的描写和心理的表现上却是现实的,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局限在纯精神和心理方面,而是“内心外化”,将内心体验的抽象放回到具体的境域中,从纯表现上升到象征,使“意象”成为意义生成之源。
  卡夫卡的语境是与人类的历史境域相契合的,无论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么的超现实、夸张和变形,但是其主题意义所指向的依然是“上帝之死”后的人处于荒诞的世界中,被异化为“物(动物)”的生存境域,开启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无论是萨特、加谬和荒诞派戏剧,都可以找到卡夫卡的影子。同时,也将卡夫卡的思考向更深广的方面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