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英格兰的以赛亚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1997年11月5日,当代政治哲学家、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因心脏病在英国牛津去世,享年88岁。《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他的死讯,并且极不寻常地用超过一版的篇幅介绍他的生平与思想。中国的《南方周末》也异常迅速地推出了纪念专版,发表了钱永祥、朱学勤等学者的纪念文章。可是,对于当时的文化界、读书界来说,伯林毕竟还是一个颇为陌生的名字。这些年大陆陆续出版了伯林的《俄国思想家》、《反潮流》、《自由的两种概念》等重要著作和论文,还出版了一本《伯林传》,伯林的名字逐渐耳熟能详,谈论伯林、引述伯林一时间也成为颇为时髦的事情。我不想凑这个热闹,也不想追逐时髦,实在是柏林的思想和著作,有其相当独特而耐人寻味的风格,让我有感而发。
    伯林一生著述繁多,但从没有鸿篇巨制,伯林本人倒也不以此为憾,因为他无意于营造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提出全面的学说。他不是康德、黑格尔,也不是罗尔斯或者哈贝马斯。除了早年的少数专业性哲学文章,他几乎没有再脱离思想史的脉络去抽象地谈概念、建构体系。据说,现实生活中的伯林就是个特别多话、近乎喋喋不休的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以擅长聊天出名,而且 语速快得惊人 。 1957年,英国王室授予伯林勋爵头衔,他的一位女友甚至写信讽刺说,这个爵位是为了表彰他“对于谈话的贡献”。姑且不论伯林的其他著作,这本《伯林谈话录》倒是最好地显示了伯林“聊天”的特长,复杂博学,滔滔不绝,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而且充满智慧与温情。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人物思想的观察、理解,总是在广征博引之后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犀利的分析与温和的褒贬相得益彰,余韵深沉。这些既是谈话体的优长,更是伯林的独特风格,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也部分说明了他的著作为什么对于许多人别具魅力。
    现在提到柏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大概就是有关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分辨。从柏林的解说来看,消极自由,指的是“免于强制”的自由(freedom from something),它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何种范围之内,一个人可以而且应当被容许按照他自己的愿望行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涉?”而积极自由,指的则是“去做某些事”的自由( freedom to something),它则是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即:“谁有权强制别人去做在他、而不是在当事者本人看来是正确的事?”对于伯林来说,混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种概念,或者是否认消极自由、以积极自由取而代之,其实正是造成极权主义以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的基本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反对把任何一种价值绝对化。伯林深知,由于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多种多样的目标并非总是和谐一致、互相包容,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排除在人类社会中发生冲突和悲剧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永远需要在各种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加以权衡。伯林说,如果有人真的以为可能有一种包医百病、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那么他就很容易认为,为了实现这种方案,什么代价都是值得付出的。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伯林对二十世纪泛滥一时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评,指出极权主义和乌托邦不论看上去多么美好,但一旦付诸实践,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残酷血腥和自由的毁灭。
    伯林是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坚定鼓吹者,价值多元论也就成为伯林思想的核心。伯林深信,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纷繁复杂,根本无法形成 —个高下各有定位的层级体系,也缺乏一个可以共量的尺度。价值冲突不仅在团体之间与个人之间存在,在各个人内心也会爆发。因此,即使是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也注定充满着疑惑、将就、矛盾、不安与永远游移无定的向往。人类无法忍受这种不确定的存在,于是产生了对于一元论体系的渴求。弥漫于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传统,基本上都是一元取向的。伯林终生的批判目的,正是隐藏于“积极自由”说词背后的整体一元倾向,希望籍价值多元论为混乱的世界带来理智。
    伊格纳蒂夫在《柏林传》中写道,他曾问柏林为什么活得如此安详愉快,柏林回答说,他的愉快来自浅薄:“别人不晓得我总是活在表面上。”似乎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伯林在《谈话录》中,一方面讨论两种自由、价值多元论,讨论马克思、霍布斯、赫尔德、赫尔岑,一方面又不断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个人经历,回忆他的一些朋友,如W·H·奥登、大卫·塞西尔、布伦德尔、斯彭德,尤其是他与阿赫马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的传奇友谊,还有他对音乐与文学的永恒激情。可是,仔细读下去,贯穿始终的还是伯林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关怀,这使得这本《谈话录》成为我们理解与阐发伯林的重要思想资源。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他在著作中的论述和洞见有助于我们对形成当代史的各种事件和概念树立一种富有批判性的看法。……他的牛津哲学背景,他的思想的明亮清晰,他对晦涩术语的极端疏远,使他成为当代英国哲学的一个真正的代表。”
    ( [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