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初鲁国经学的发展趋势 西汉建立后,继续实行秦的郡县制,高祖七年(前200年)此地仍名鲁,下属六县:鲁、卞、汶阳、蕃、驺、薛。至吕后元年(前187年)以其地封鲁元公主子张偃为鲁王,改鲁县为鲁国。吕后八年(前180年)张偃坐罪废为侯,鲁国亦随之废除。至景帝三年(前154年)又将淮阳王刘余封于此,是为鲁恭王,仍号鲁国,隶徐州,仍辖鲁、卞、汶阳、蕃、驺、薛六县。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诏封刘强为东海王。领原鲁国的6县和东海郡的23县、侯国。国都设鲁县,自此原鲁国始改为东海国。 刘邦出生于鲁国的南部,但“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即使登基以后,也仍然蔑视儒家,“陆贾时时称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居马上治之乎?……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于是,陆贾“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正是在儒生们的引导、熏陶、协助下,刘邦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有了转变,于是一改前嫌,让太子习儒。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路过曲阜,以最高的礼节“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皇帝尊孔的先例。从此,当地地方官吏上任,首先要朝拜孔子,然后才去处理政务。标示着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在官方的尊崇中开始升高。 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正式废除秦代“挟书律”,允许民间讲习诗书,为儒家典籍的讲授传播扫清了道路,使之得以登上讲经之堂。文景二帝时的博士基本为儒生所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进行历史的反思与总结,给最高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有“汉初第一儒”之称的贾谊,以史论、政论家的眼光和胆识,用秦亡的历史教训论证孔子的思想优胜于法家,在著名的《过秦论》中,提出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通时变”、“仁义不施”,上疏“定制度,兴礼乐”,推动“尊儒抑法”思潮的发展,司马迁也称贾谊之言“善哉乎”!具有法家思想的晁错,也从皇帝之意投从伏生门下受《尚书》。与此先后,传《尚书》的济南伏生、传《鲁诗》的鲁申培公、传《韩诗》的燕韩婴、传《齐诗》的辕固生、传《礼》的鲁高堂生、传《易》的齐田何、传《春秋》的齐胡毋生和赵董仲舒等,也都在文景之时成为博士设立学官,可见武帝之前业已初具五经博士的基础和雏形了,并且跃跃欲试,干预政治,日益显耀社会和政坛,大有不可遏止之势。 到了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汉武帝刘彻即位,一反先祖故训,下令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讨论古今治世之道,对者百余人。其中董仲舒脱颖而出,连对三策。他向武帝明确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如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武帝的赏识,“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丞相卫涫也随即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汉书·武帝纪》)武帝遂而批准“罢黜百家”。但由于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窦太后仍在摄政,基本没有任何实际进展,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去,汉武帝才算彻底摆脱了窦太后的束缚,恢复六年前被窦太后阻止的儒学复兴运动。“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独尊儒术,正式专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仕官人才。从此,儒学逐渐发育壮大,形成了一种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进而成为官方钦定的哲学,正式登上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宝座。这是儒学发展史上一次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子学时代结束转而进入了经学时代。 三、两汉时期鲁国经学传承举要 《诗》学 鲁人申培初创,《诗》学四大流派之一。申公与鲁人穆生、白生、刘交皆受《诗》齐人浮丘伯。申公等三儒曾受聘为楚中大夫。文帝时诏申公为《诗》博士,以《诗》传而冠名《鲁诗》。武帝时任太中大夫。先后于长安、彭城、鲁县传《鲁诗》、《谷梁春秋》。 “其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 “为博士者十余人”(《后汉书·儒林传》)。 《毛诗》 鲁人毛亨初创。《诗经》四学派之晚出,于平帝时立于学官。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称“大毛公”,其继传人赵人毛苌遂称“小毛公”。 附:两汉鲁国附近《诗》学传人 1、韦氏《鲁诗》:邹人韦贤笃志于学,以《鲁诗》、《论语》教授弟子,兼《礼》、《尚书》,称“邹鲁大师”。昭帝时任博士,官至丞相。 2、张氏《鲁诗》:山阳人张长安与沛人褚少孙、东平唐长宾师从东平王式受《鲁诗》,皆为博士。故《鲁诗》有张、唐、褚三氏之学。 3、《鲁诗》传人任城人魏应,明帝时入宫为千乘王授经,后聚徒传经,弟子数千人。白虎观论经掌难问,入《白虎议奏》。官至上党太守,迁骑都尉。 4、匡氏《齐诗》:《齐诗》为齐人辕固初创,《诗》学四流派之一。邹县人匡衡师从后仓受《齐诗》,创立匡氏《齐诗》。元帝时封乐守侯。 5、《韩诗》:《韩诗》燕人韩婴初创,东汉山阳人张匡潜习《韩诗》,作章句,被诏为博士。 《礼》学 《鲁礼》 鲁人高堂生初创。太史公曰:“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史记·儒林列传》)。武帝时高堂生任《礼》博士。《后汉书·儒林列传》载: “汉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后瑕丘萧奋(淮阳太守)以授同郡后苍,苍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庆普。德为《大戴礼》,圣为《小戴礼》,普为《庆氏礼》,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国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汉中兴以后,亦有《大戴》、《小戴》博士,相传不绝。 《易》学 《易》于汉初始传自齐人田何。其再传弟子有鲁人周霸(亦为申培弟子),官至胶西内史。 《书》学 汉初博士济南伏生传《尚书》,鲁人夏侯都尉从伏生受《尚书》,传族子夏侯始昌,始昌精于《诗》、《书》,曾任昌邑王刘膊太傅。弟子夏侯胜,昭帝时为博士,迁光禄大夫。宣帝时为《论语》、《尚书》作注说。 《古文尚书》 鲁人孔安国据孔子旧宅鲁壁藏书整理,为《书》学四流派之一。孔安国曾从申培学《鲁诗》,武帝时,与其侄孔延年皆为博士。其后代孔霸、孔光皆以《尚书》精通及孔子嫡裔被诏为博士,孔光官至丞相,其后孔僖继承家学门徒数百人,世传不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