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铁匠全国闻名,而相公庄街道是章丘铁匠的发源地,素有“铁匠之乡”之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章丘现在从事铁匠手艺的传统铁匠越来越少。为保护铁匠文化,“章丘铁匠”不久前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的是,在相公庄街道河庄村,还有一对父子,仍执着地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并根据时代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章丘铁匠传承人。他们就是父亲牛祺圣、儿子牛大伟这一对父子“牛氏铁匠”。 一片铁艺牡丹叶子要打500锤 章丘牛氏父子坚守传统“铁艺” 铁匠之乡还剩他们父子坚守着手艺 “来来来,我们正干着活呢!”6月25日中午,记者顺着铁锤敲打的声音来到位于河庄村村边的牛祺圣家时,他停下手里的活,和儿子牛大伟一起迎了出来,带记者从一面沿街的墙壁上开的小门进入院内。 一进院子,只见铁匠炉还冒着烟,炉膛还火红一片,旁边的铁砧子上还有没有完成的铁器。环顾四周,记者不禁惊讶于各处陈列的各种铁制农具和铁艺制品。既有许多锄头、镢头、斧头等常见的农具,也有一般铁匠铺见不到的铁制工艺品,像手工打造的南瓜、“章丘大葱、葫芦等。还有一盆栩栩如生的铁制富贵牡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我家祖辈都是打铁的,从有记载的清末,到我这里已经传了七八代了。现在时代变了,许多农活都用上机械作业了,我们打造的农具需要量也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打造的铁制品也在根据形势转型。”今年71岁的牛祺圣十分热情豪爽,指着房前走廊的一幅展板,给记者一一介绍他这些年铁匠生意的变化。 “我们这里原来十家有八家是干铁匠手艺的,现在全村可能全办事处基本就剩我们一家了。”牛祺圣介绍说,他的儿子牛大伟从17岁跟他学习打铁,已经干了20多年了。另外,他的一个外孙技校毕业后,现在也想学习铁匠手艺,这样后代就不缺传承人了。 一对“壁虎”让“牛氏铁匠”开启转型之路 “你们的产品现在有很多工艺品,农具似乎不再是主打产品了?”面对记者的疑问,牛祺圣笑着回答说,他们爷俩的产品由传统农具向工艺品的转变,源于一对铁制的“壁虎”。原来,2000年,烟台大学的一个学生慕名打听找到了牛祺圣,打开笔记本电脑问他,能制作出电脑里图片上的工艺品吗? “我一看,这不就是一对壁虎么,太简单了,平常经常见到。”牛祺圣说,在大学生走后,他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制作出来了。不料想,这一创作成为了牛祺圣父子铁制品转型的开端。从此,儿子牛大伟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铁匠工艺上,把细腻的艺术元素揉进了粗犷硬朗的打铁技术。 在经过一番思索和考察后,牛大伟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打造出铁磨、铁水井、铁碾子等。还应章丘区博物馆要求,制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铁制“章丘大葱”,这些产品现在一并被收进了博物馆收藏。“可惜现在你看不到,我们做的那个碾子,跟真实的碾子十分像,连上面的石头纹路都很逼真。”牛大伟颇为自豪地说,为了达到效果,他没少下功夫和琢磨。 “2年前,有三名清华大学的学生慕名前来定制铁制工艺品,我们都根据他们的要求制作了出来,他们很满意,中央电视台《传承》栏目还来我们家采访了呢。”牛祺圣说,他正在准备制作小时候常见的水车模型,他想利用打铁这项技术以前的一些老物件都制作出来,给后人留下点历史记忆。 执着追求决定让“章丘铁匠”走向世界 “这几年,我们制作的铁制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也促使我们去尝试制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牛大伟说,他曾应客户要求,用一个月时间,手工打造了一把铁壶,没想到,客户十分满意,现在订单都干不过来。但父亲总觉得有缺憾,要打造一件“代表作”。 “我们的转型做工艺品,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你个铁匠,还能做出花来不成?”这句话到提醒了我,我就要创作一件可代表章丘铁匠手艺的铁花!”牛祺圣介绍说,经过思考,他决定创作一幅象征富贵,有国花之称的“铁牡丹”。为了让“牡丹”做得惟妙惟肖,他买来真牡丹花,仔细观察,认真对比,从构思到创作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终于将一件完美的工艺品“牡丹”制作出来。 “你看看,牡丹花每片叶子上的纹路都这么清晰逼真,每一片子要打500锤才行。”牛祺圣指着旁边摆放的铁制牡丹花说,这盆牡丹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下一步铁匠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靠儿子牛大伟了。牛大伟接过话茬说,他现在有空就利用网络宣传章丘铁匠,推广自己的品牌,“大伟铁艺”已经有了一定得影响力,他对铁匠的前途有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