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蕴涵丰富,颇有讲究,其中又穿插不少轶闻趣事,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成为一个人的形象名片,成为时代的缩影;通过某一阶段人们取名的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机会要点等现象的分析,更可在探寻当时的政治路线、时代精神、和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获得可贵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看那些民国大师们改名的故事。 1、国画大师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向别人借,可谁也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世态炎凉,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徐悲鸿《骏马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2、文学大师鲁迅:17岁离开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鲁迅后来发表《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笔名“鲁迅”。许寿裳曾对此作解释:“其一,母亲姓鲁;其二,周鲁是同姓之国;其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3、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时,被学校选送到日本留学,填写出国护照表格时,他在“姓名”一栏中,错填了年龄“十四”两字。这表格是要花钱买的,他没钱再买,只好把“十”字改为“李”字,一想“李四”不好听,又提笔在“四”字后面添上一个“光”字,意思是到四面八方去追求光明。从此,他以“李四光”闻名于世。 4、语言学家刘半农:他与钱玄同私交甚好。有一次,钱玄同和他开玩笑说:“你为什么叫半农呢?”刘半农的回答也十分有趣,他说:“我从事笔耕,难道不是半农?我父辈、祖辈都是耕地的,我号‘半农’,一可以表明身份,二可以不忘历史。” 刘半农(资料图 图源网络) 5、著名作家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许多报社都不敢登他的文章,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就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给叶圣陶看,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6、著名诗人、书法家沈尹默原名沈君默:生来不善辞令,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君既默不做声,何必又多张口?”其弦外之音是,既然你名字中有了“默”字,“君”字下方之“口”岂不多余?再说北大还有一位叫张君默的教师,不熟悉的人常常将他俩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再加上当时袁世凯政府又不许百姓谈论国事,于是受朋友启发,为张扬个性,便于区别,且寓讽意,干脆更名“沈尹默”,之后一直沿用终生。 沈君默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7、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按干支历法,马寅初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加上姓马,乡间盛传其集五马于一身。后来,马寅初成了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新人口论》,一些人诬蔑他是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追随者,称他是“中国的马尔萨斯”。这样一来,马老又多了一个“马”,成了“集六马于一身”者。马老却说:“我这匹‘马’啊,是马克思的‘马’! 节选整理自|“ 书法家论坛”(微信ID: shufajialunta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