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过泰山侧的故事
斗鸡本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却酿成了一场政治事变,究其原因,是因为双方都没有遵守游戏规则,都没有按套路出牌所致。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即鲁昭公二十五年。当事的双方,一为实际握有鲁国大权的季平子,一为鲁国贵族郈昭伯。这次斗鸡比赛一开始就是一场阴谋。季平子为了获胜,偷偷在鸡的翅膀上抹了芥末,希图在斗鸡过程中,芥末飞起,刺伤对方鸡的眼睛,从而获胜。而郈昭伯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暗暗做了手脚,将磨得十分锋利的铁爪套在鸡爪之上,以期用锋利的爪子抓伤对方,取得胜利。斗的结果芥末当然不敌铁爪,季平子败下阵来。不甘失败的季平子经过调查,发现了郈昭伯的舞弊行为,一怒之下,出兵占领了郈昭伯的封地。郈昭伯当然也不会服气,便去找鲁昭公评理。鲁昭公当即表态,出兵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见大兵压境,为了拖延时间,假装不支,乞求宽恕。这时,叔孙氏和孟孙氏也起兵援助季平子,三家联手攻打昭公,昭公显然不是对手,大败亏输,被赶出了国门,逃亡齐国。昭公此举也不能完全说成是草率或感情用事,斗鸡事件不过是个诱因,其实,自从鲁昭公当政以来,实际的权力就在“三桓”手中,鲁昭公不过是个傀儡,对此他早就怀恨在心,本想借此事打压一下“三桓”的嚣张气焰,结果却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孔子目睹了事变的整个过程,这时的他虽然还仅仅是个收徒讲学的教书匠,但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在政治上他主张维护国君的统治,反对“犯上作乱”。而发生在他眼皮底下的这一场斗争,正与他的政治理念相抵触,他不能忍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在鲁昭公被赶出国门的第二年,他也带着他的弟子离开了鲁国,前往齐国。这一年孔子36岁。 齐国在鲁国的东北方向,孔子一行要去齐国,必然要经过泰山。孔子居住的曲阜,距离泰山并不很远,孔子应该不止一次来到泰山,而这次他们从泰山脚下走过,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当时孔子看到了这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情景:一位妇女在新修的坟头上哭得十分伤心,孔子便让子路去问问怎么回事。那位妇女对子路说,她的公公被老虎吃了,丈夫被老虎吃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统治。听了妇人的话,孔子深有感慨,说了“苛政猛于虎”这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从此在中华民族的语言里又新增加了一条成语——苛政猛于虎。这番话记载在《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段话,不仅仅在中国的语言中增添了新的成语,更主要的是促使孔子开始了关于“仁”的思考,从而建立起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段话,在刘向的《新序》和王充的《论衡》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新序》所载孔子所行之地为“北山之戎”,《论衡》所载为“行鲁林中”,两书都把子路换成了子贡。 “苛政猛于虎”曾作为课文收在小学教材中,我小的时候就曾学过这篇课文,当时虽然对课文里的许多内容都不甚了解,但对“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却印象极深,懂得了黑暗的官府比老虎都可怕。而这次走在泰山孔子当年走过的路上,又有了新的感想与体会。 当年“孔子过泰山侧”的那座小山,后来被命名为虎山,如今已经开辟为虎山公园,其位置在泰山红门东南不远处。与泰山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的游人相比,这里就显得安静多了。走进虎山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泓清澈碧绿的湖水,那就是1956年修建的虎山水库。一道气势雄伟的大坝将山间溪水揽在自己的怀里,水库像一块明镜镶嵌在泰山脚下。因这里曾经是孔子走过的地方,因此这道大堤便被称之为“圣堤”。水库周边垂柳婆娑,轻拂水面,精制的凉亭掩映在绿柳之中。水库的一侧有数支游艇漂浮在水面,另一侧则是孩子的乐园,他们在水中游泳嬉戏,不时有欢笑之声传来,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站在湖边,抬头就可看见东面虎山之巅的虎山阁。置身其境,会使人涤思洁虑,醉心自然。 关于泰山有虎出没,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现抄录几条如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制置使王钦若奏称:“泰山旧多虎,自兴工以来,虽屡见而未伤人,屡奔徂徕山而去。” 明任弘烈《泰安州志》卷四《艺文志》载:“今山东长清县石都寨、泰安州大青口等处地方,其虎甚恶,伤人尤众。或啮人皮肉,止遗筋骨;或碎人死尸,收束不完;或举家吁天,无处控诉;或连村哭恸,莫或敢撄;日未晡而人迹断踪,人心危而远近战惧。或伤官马,或咬私畜。似此恶物,悖天逆理,神人交怒。除已经遣人搜捕外,大显神威,或俾自授陷阱,或遣就死杀手。务须尽死其党,毋再遗类致害。如此,则人心去破胆之惊惶,官民怀至感之报祭。” 苛政猛于虎 康熙《泰安州志》卷一《灾祥》载:“自孔子过泰山,有母哭其子被虎食者,自后千余年未闻有虎至,顺治十一年(1654)州东转山有虎,嗣后有虎迹,出入无常。”又载:“顺治十六年(1659)春,泰安城南窦家村有虎出现。泰安知州曲允斌率骑百余前往捕捉,马见虎皆惊跳不前。” 明尹龙《重修泰山顶庙记》载:“尝观《州志》,昔有猛虎为害,祷之而远去。” 清宋起凤《稗说》卷二《泰岳》载:“壬子五月盛暑,余挟江右二衲,夜走山麓。黎明抵拗来峰,遇东省健儿数百人持火具,顾余惊曰:‘日者虎来山路搏人,客被虐已数矣,客何尝试乃尔耶?’余楞然久.是岳已薮虎矣.前此未之闻。” 古时候的泰山除了虎之外,还有许多种动物,成为动物的乐园。明朝和尚慧秀在《岱宗赋》一文中就曾写道:“兽则獐、麂、獾、鹿,苍狐、白狼,两足跃兔,三色羵羊,戴珠之狪,披黄之鼠,奔壑投崖,昼伏夜起,匪曰山珍,备物乃纪。” 随着泰山周边人口的增加,随着泰山周边森林的减少,随着泰山的旅游开发,泰山之虎已经远走他乡,人们不必担心再会出现孔子时代那位母亲哭儿子的惨剧,其他动物现在也极为少见了。可谁知2005年6月“泰山东麓发现了两只老虎”的消息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发现者凿凿有据,虎为一大一小两只,令当局不敢不信,所以封闭了景区,组织武警部队进行大规模搜山。可经过半个多月的搜寻,虎却“人间蒸发”,虎从何而来,虎又去了哪里,一直没有答案。于是有人开始唱起泰山版的老虎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踪影,一只没有影踪,真奇怪,真奇怪。” 不过虎的踪影并没有完全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今天再到泰山来看虎已经不是天方夜谈,为了使虎山名符其实,在虎山脚下建起了一座东北虎园,园内依山就势建有一观虎长廊,几十只东北虎放养在园内。如今人们来到虎山,不仅可以游虎山公园,还可以观赏到真正的东北虎,并且不会再发生虎食人的惨剧,可谓双赢。 关于虎山名称的由来,除了因“孔子过泰山侧”而得名之外,还有两说:一说为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以正视听到泰山封禅,所以特意安排大臣到泰山考察,回来说是泰安西麓有祥云,东麓山脚下小山上遇虎,因这些都是祥瑞之兆,以昭示武皇帝应该去封禅,所以这个小山就叫虎山了。另一说为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射虎,因而被命名为虎山。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