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考古学家:齐鲁文化的根基是东夷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山东商报 窦昊 参加讨论

    对于“齐鲁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或者还有泰山、水浒、聊斋等等文化元素。但如果真正要仔细说一下什么是齐鲁文化、它又是怎样形成的,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具体表述出来。对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延常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作为在山东考古一线数十年的专业从业者,刘延常认为,齐鲁文化并非是书本里的白纸黑字,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交融产生的。 
    
    刘延常
    文字的不足
    自从1988年毕业以来,刘延常一直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其工作重点一直围绕在商周考古。多年来,刘延常一直与山东各高校及专业机构打交道,见过不少所谓齐鲁文化研究的人与事,但在他看来,这些齐鲁文化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作为文化大省,山东的齐鲁文化研究人员、机构、论文和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虽然不少也引用我们的考古专业的成果。但我阅读他们的著作时往往感到肤浅,因为大部分人只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纯文献进行阐释,而文献本身往往也会存在问题,由此推导出来的结论的可靠性就不言而喻了。”刘延常说。相比较于文字的述说,刘延常认为还是考古发现的器物更有说服力。以山东古国的考证为例。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有学者撰文称,山东地方有60多个古国。“这些古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要想落实,就必须从考古工作的成果来判断。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古国都城遗址、贵族和国君墓葬、铭文青铜器等方式能确定的古国有14个。”刘延常说,如果没有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再详尽那也只是“死”的东西,长期以来疑古派和信古派的争论焦点也是在此。但是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的可靠性,救活了文献。
    不仅如此,刘延常观察到,有的齐鲁文化研究,其实成了一个筐,只要是有一点关系的,什么都往里装,研究经济比研究文化更多,研究近现代比研究商周要多。搞得齐鲁文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从广义上来说,可以说山东的一切都能算作齐鲁文化; 狭义来说,则是山东地区以齐国鲁国为核心代表的周代的古代文化。它形成于战国晚期,因为当时几乎只剩下了齐国和鲁国。到了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一说齐鲁就是指山东,儒家地位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刘延常说。
    那么齐鲁文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孔子会出现在山东而不是别的地方?对此,刘延常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观察发现,齐鲁文化的根基在东夷文化,之后通过众多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而来。
     
    孔子讲学  
    被忽视的东夷文化
    “山东的东夷文化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发现的资料都很重要,但是山东高校和考古部门的总是不够重视东夷文化,主要研究力量的不平衡,会加剧对东夷文化的不重视。”刘延常认为,近十年来,山东的商周考古一直没有出很大的成绩,这与专业机构研究、工作重点的不同有不小的关系。
    事实上,东夷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其力量也足够强大。早在史前,东夷九种就不断在进行内部的文化融合,之后,其联盟也逐鹿中原,铸就了东夷文化史前阶段的辉煌。后来,东夷文化不断与夏文华、商文化融合,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础。“在武王伐纣之前,东夷文化就已经先后三次与中原文化进行了融合,加上东夷内部融合的动力比其它族群要好,在与周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加快了融合的脚步。”刘延常说。
    商人与东夷人的关系密切,这从大辛庄等地商代遗址能够看得出来。西周建立起来之后,齐国和鲁国被分封过来,姜太公的齐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与之前商人、东夷人的和谐相处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文化圈中,以莒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因此莒文化成为这一时期东夷文化的代表。“莒文化并非就是莒国的文化,其覆盖范围大致是鲁东南地区,沂山以南,蒙山以东一直到大海。包括沂河流域、沭河流域、青岛、诸城、安丘这一些地方。由于文化上军事上不断遭受齐、鲁两国的侵蚀,莒文化发展到战国早期就已经基本消亡,战国中期即被齐文化代替。”刘延常说,“莒文化比齐、鲁文化更有特点,但很长时间以来,研究一直是一片空白。后来,随着鲁东南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大量的莒文化遗址被发现,包括我在内的一批考古工作者因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得以进行莒文化的研究。”
    如今,发掘莒故城成为山东考古人下一步的目标。“莒故城到底是什么时期的,至今不确定。还有很多其它问题,都亟待莒故城的发现去解答。”刘延常说。
    动态的齐、秉礼的鲁
    早在西周分封之初,齐国的疆域不过方圆百里。虽然至今无法确定其都城营丘的具体位置,但是在如今的临淄周边,发现了特别密集的齐文化遗址。但除此之外,山东多地都有齐文化的遗存。齐国先在公元前690年往东灭掉了纪国,之后继续往东,在公元前567年灭掉了莱国;往西去灭掉了济南这边的谭国,然后齐国越过济水一直往西到达当时的黄河古河。“齐国的发展是动态的,特别是齐桓公形成霸业、大规模向东向西扩张,齐文化的影响范围大大加强。至少在春秋晚期,新泰的周家庄这里,就已经被齐国占领了。然后到战国时期,鲁东南地区诸城、莒县,以及东平湖,景阳冈,长岛列岛,海阳等地都有了齐文化的遗存。”因此齐文化的特征开始变得模糊和复杂。
    相比较齐、莒文化,鲁文化带着更多的“中原正宗”的意味。“鲁文化的确是周文化从洛阳、关中那边传过来的,迁徙过来之后代替了鲁地原有的文化。比如陶器的器型发展与齐国完全不一样,但是却与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器一致,这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刘延常说。不仅如此,鲁国贵族的墓葬多反映的是周文化的礼制。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落了,但是鲁国仍严格秉持周礼。所以即便它的实力不如周边的齐国等国家,依然有众多国家派高官来朝拜,当齐国想要攻打鲁国时,很多国家都不同意,齐国只好作罢。韩国一个大夫来鲁国参加活动时也感叹鲁国“犹秉周礼”。鲁国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分封时,周边也分封了薛国、滕国等进行拱卫,以防东夷人的武力侵夺以及成为周王朝的文化屏障。甚至连鲁国都城都是建在泗河之上,这样既方便耕种,又有便利的防御条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鲁国南面的小邾国、滕、薛等地,确实受鲁文化影响比较大,但它们并不是鲁文化。“鲁南苏北这一块地方,从考古发现来看,它们其实是有个自己单独的小文化圈的,甚至应该单独命名。”刘延常说。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地方的不少墓葬遭到了严重破坏,文物资料遗失很多。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滕侯的墓葬被人盗挖,当地一个村子就有30人因为盗墓被抓。村民们甚至用脸盆盛着大量青铜器、玉器交给当地博物馆。
     
    春秋时,山东古国分布 
    多国多文化的融合
    不仅仅是齐、鲁、莒文化的融合。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长岛的珍珠门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存。由于缺乏相关史料佐证,这一文化被称为珍珠门文化。经过刘延常的实地考察发现,这一文化类型可以扩大到潍河以西、胶东等地,或许是东莱有关。很可能是在东夷文化之外的另一族群的文化遗留,只不过经过商、周的打压,珍珠门文化逐渐萎缩到了胶东半岛东端,成为考古研究上值得探讨的问题。
    除了这些山东本土的文化之外,周边的古国也合力促成了齐鲁文化的最终形成。“吴越、楚、晋、秦、燕赵等文化都在历史上与齐鲁等地的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并且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证明。”刘延常说。
    比如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和魏国的兵器在山东出土,齐国早期伐山戎救燕国以及后来的乐毅伐齐,都留下了大量的军事遗存。甚至长岛那里还出土了燕国的戈。吴国的北伐、越国灭吴以及后来的楚国,都对山东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薛国往南受楚文化、东南江南文化影响,这是个文化交汇区。而且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东西与文献资料的记录都相吻合,能正好联系起来。”
    正是有这么多文化与古国的不断交流融合,于是形成了周代整个山东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其流变与传承涌现了众多青史留名的人物。以孔子为例,他就是在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对尧舜禹汤文武进行了一番总结,希望克己复礼回到周王室的统治,进而创立了儒家学说。也正是因为思想的复杂与活跃,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便四散各地,形成了众多学派,比如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法等等。至今,稷下学宫那种自由、活跃、形态各异的思想碰撞的情景无法再现,这是与大的时代背景吻合的。进入汉代以后,经过与各家文化、思想的反复融合,最终儒家被确立起来,上升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而这背后,是扎根于东夷文化的早期发展,齐、鲁、莒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山东周边古国的交流,共同催生了齐鲁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