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菏泽晁氏:穿越千年是斯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齐鲁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宋代晁氏诗书传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人才辈出,文献相承,蔚为一代大观。晁氏家族历数百年而家声不坠,与其文化传承与文献相续密切相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晁氏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创修家谱,千年的家族历史绵延不断,以之为载体,家族忠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续至今。
    
    菏泽晁氏故居
    在菏泽晁八寨的晁氏家庙的外门上,贴着“九世进士翰林家”和“六朝部院尚书第”的对联,让人不得不缅怀晁氏一族曾有的繁华。
    宋代晁氏诗书传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人才辈出,文献相承,蔚为一代大观。晁氏家族历数百年而家声不坠,与其文化传承与文献相续密切相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晁氏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创修家谱,千年的家族历史绵延不断,以之为载体,家族忠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续至今。
    “晁半朝”的辉煌
    追及晁氏的来源,78岁的晁氏后人晁岱明一字一句读道:“远在周朝,本姓姬,景王子朝,未即位,朝败,奔楚,埋名姓,后裔姓晁,不姓姬。”在晁岱明看来,晁姓可以一直追溯到东周王朝周景王姬贵之子姬朝的身上。
    对于晁氏家族的历史,晁岱明表示“开始得姓于周朝,德高望重于汉朝,兴旺发达于宋朝,展望未来于今朝”。
    在晁氏家庙内,悬挂着许多晁氏的名人,最显眼的是西汉汉景帝时的晁错,晁错也被晁氏后人尊为远祖。
    汉景帝时诸藩王实力强大,时有不臣之心,御史大夫晁错“为国远虑”,力主削藩,之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造反,迫使汉景帝下诏将晁错诛杀,使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但晁错死后,藩王们并没有停止作乱,汉景帝知道自己杀晁错不该,于是命令周亚夫等人平定了“七王之乱”。
    鉴于晁错身陷政治漩涡而罹难,晁氏后人遂避祸于世,历经多次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为官者相对较少。直到北宋初年,晁佺担任大理寺丞,开始居住在当时的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之后晁氏为官者数量才再次达到顶峰。
    晁佺的三个儿子都先后在北宋为官,长子晁迪,赠工部侍郎;次子晁迥,进礼部尚书,留司御史台,以太子太保致仕,赠太师中书令,进封南安郡公;三子晁遘,驾部员外郎,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仅仅宋朝,晁氏后人科第授职即达二百余人,其中官职最为显赫者就是晁迥之子晁宗悫,在宋仁宗时,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事实上的副宰相,入翰林为学士,封颍川侯。
    晁氏家族被称为“生聚百年推甲族”,于官于学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提到晁氏过去的繁盛,晁岱明总会提到北宋时期“晁半朝”的辉煌。宋仁宗时期,晁迥、晁宗悫父子二人相继掌制诰,朝野传为美谈。宋仁宗曾钦赐“好学长者”匾于晁氏,在重修晁氏家庙后,晁氏后人将这块匾的复制品特意挂在晁八寨的家庙祠堂正门上最显眼的位置。
    宋朝之后,晁氏虽然没有再次实现一姓半朝的显贵,但是为官者依然众多,其中职位最高者为元代的晁显,担任过两浙都转运盐使、平江路总管,以嘉议大夫兵部尚书致仕。
    而到了近现代,解放后,曾任平原省省主席、山东省副省长兼山东大学校长的晁哲甫则是晁氏后人的杰出代表。
    不做“容悦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京臣对晁氏家族文化深有研究。在他看来,晁氏家族一直能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族道德教育一贯强调常思报效国家,增强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塑造族人刚直守正的人格。
    在晁氏宗族宗规中,“笃忠贞”被列在最前,“笃忠贞。国家之恩,如同覆载;君臣之义,等于天伦。凡事君者,位分大小,报效则一。我先人世笃忠贞,素耀史册。愿后筮仕者,作社稷臣,无为容悦臣,则朝廷赖而家乘光矣。”
    在晁氏后人看来,可以称之为“笃忠贞”的,最早要追溯到晁错。为了刘氏天下,晁错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不惧因此赴死难。而下令处死晁错的汉景帝后来也深为悔恨,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在与参与平定“七王之乱”的邓公谈到晁错时,汉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这也算是对晁错的“平反”和正名。
    晁错之死,致使晁氏在有汉一代几乎无人再出仕,这对家族兴盛的打击非常大。但晁错之忠贞为国的精神却一直被晁氏后人铭记于心,宋代晁氏后人晁说之在《积善堂》一诗中写到:“西京御史府大夫,父慈子忠不惜死。至今墓上无曲棘,颍川岁时虔庙祀。”
    而作为晁氏在宋朝繁盛的代表人物,晁迥“无为容悦臣”。宋真宗末年昏庸,误用人才,伪作天书,要求晁迥逢迎,遭到晁迥拒绝,据南宋文学家朱弁《曲洧旧闻》记载:“迥云:‘臣读世间书,识字有数,岂能识天上书!’”
    正因为如此,久居学士之职的晁迥,被“用事者忌”,没有能够成为宰执。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应该是终生的遗憾,但晁迥却不为一己之利益就曲意逢迎,而是履道守正刚直不阿。
    晁迥在历史上的名声也非同凡响,《宋史》称其“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准确概括了晁迥正身立朝,不徇私情,注重名节的品格。同时代稍晚的司马光就称颂晁迥“少傅名德重,蔚然人物师”。
    晁迥之子晁宗悫历官临事,也像父亲一样,不曲意逢迎,以“亮直忠厚”“大公至正”为人们所称道。《宋史·晁宗悫传》记载:“在翰林,一夕草将相五制,褒扬训戒,人得所宜。”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晁宗悫安抚陕西,此时,范仲淹是镇守西北边地的名将,他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亲临前线,抵御西夏的侵扰。有一次西夏君主李元昊放归陷将高延德,通过高延德与范仲淹约和,范仲淹写了一封信给元昊,对他进行告诫。宋将任福兵败好水川之后,元昊给范仲淹回了一封信,出言不逊,范仲淹面对来使将信烧掉。朝中大臣认为他不应该与元昊私自通信,也不应该把信烧掉。宋庠上书请斩范仲淹。在这种情况下,晁宗悫挺身而出,以全家族的性命保范仲淹,使范仲淹免于一难。表现了晁宗悫刚直守正的气度和胆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