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乐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根本标志。礼乐文化来自礼乐教化。礼乐教化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浑为一体的,是政治、道德、审美、教育的综合体。礼乐教化使中华文明开始了定向发展,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本原地位。也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元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心灵、素质、性格的塑造,对华夏“礼义之邦”和文明风尚的形成,都起着原创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根源之地。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因“礼崩乐坏”的现实而起。孔子企图恢复礼乐制度,恢复礼乐教化的政治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但孔子把礼乐作为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重要科目,作为学术研究和思想批评的对象,使礼乐变为纯文化而流传千古,功不可没。孔子及儒家因“礼崩乐坏”的历史事实而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见解,并构建了系统的礼乐理论。道家、墨家、法家,也经常拿礼乐说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他们都面对“礼崩乐坏”这一历史事实,只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解释不同罢了。所以,“礼崩乐坏”既是中国学术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又是其文化语境。现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常常绕开礼乐教化的历史事实,从某种抽象的教条出发,罗列一大堆氏族社会或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实践情况,以证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我们思想史的具体问题却是隔靴挠痒,言不中的。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更新。它之所以存在那么悠久的历史,是因为中华民族一直需要它。它培育着中华民族不断地走向文明进步,涵养着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文精神。礼乐文化所表现的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价值,哪个时代不需要?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礼乐文化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古之圣贤非常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以乐辅礼,祭祀神明,善化民众。如黄帝之乐《咸池》,通乎神明之德;颛顼之乐《云门》,继承美德;尧之乐《大章》,广施德惠;舜之乐《韶》,将德行发扬光大。其节奏曲调平和而庄重,寓意深刻,导人向善。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其中的义理,以德敬天,思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舜帝歌《南风》而天下治 《史记》中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这里说的是治世之乐与亡国之音的区别。音乐之美在于其悦耳动听的形式服从于仁义道德的内容和礼义的要求,否则就没有意义和价值。 古乐《南风》以其平和德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记述了舜帝推德怀远、忧国忧民的事迹。 舜帝有孝行、布仁德、爱民勤政、明哲贤能,集诸多美德于一身。禹曾用武力征三苗,三苗败而不馁,以至“三旬,苗民逆命”。舜帝制止禹“请伐之”,而喻教行德三年,三苗欣然诚服,而且移风易俗。舜帝南巡南国,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而当南风乍起,薰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和燥热。舜帝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样欢欣愉悦,感慨万千,手挥五弦琴,放声吟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著拯救万民于水火,加强礼乐文化和神明祭祀活动,歌《南风》而天下大治。 周公制礼孔子悟《文王操》 西周时周公以道德为原则建立了礼乐制度,使其成为德治、仁政的重要途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又提出了“仁”的思想,儒家继承和发扬礼乐文化,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要求以仁义为贵,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西汉以后,《周礼》、《礼记》等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学习礼乐之道使君子仁爱他人,使小人改恶从善,节制个人私欲,平易、正直、慈善、诚信油然而生,宁静而安定,安定而长久,长久就合于天意,合于天意就能与神明相通。因此君子礼乐一刻不离自身,即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弹了十日还在练习。师襄子说:“可以学另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子,但还没有熟悉它的韵律。”过了些天,师襄子说:“韵律已经熟悉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知它所表现的心志。”又过了些天,师襄子说:“已经知道了所表现的心志,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说:“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再过了些天,师襄子感慨的问:“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吗?”孔子说:“我感受到这个人形象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一心要感化四方,心胸宽大能包容天下。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惊讶而敬佩的说:“不错!我的老师讲过,这个乐曲名就叫作‘文王操’。”《文王操》博大精深,蕴含了浩然正气并展现出宽仁崇高的境界。周文王是孔子崇敬的圣贤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地时,操琴演奏此曲自励,虽七日无粮而道心弥坚。 传统礼乐涵养人的行为,使人内心受到道德光辉的感动,纯正的理性表现在外,通达神明的恩泽,顺应天地并关爱他人。其教化功能使民众明辨善恶,归于天理正道。礼乐文明体现出人们对天道真理的追求渴望和对道德正义的推崇。 (责任编辑:admin) |